“紮西!”“德勒!”11日,在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措果鄉(xiang) 塘仁村安置點,孩子們(men) 接力的呼聲此起彼伏,“紮西德勒”是藏語裏的吉祥話。陽光灑在帳篷間的空地上,也照進了正在與(yu) 西藏星光社會(hui) 工作服務中心社工次旦拉姆互動的孩子們(men) 心裏。
兒(er) 童是地震災害中最脆弱的群體(ti) 之一,兒(er) 童心理健康是地震救援的重要一環。
24歲的次旦拉姆曾就讀於(yu) 拉薩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康複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她投身於(yu) 社會(hui) 服務工作。次旦拉姆說,地震發生後,她隨隊來到震區,塘仁村安置點約有270人,其中有40多個(ge) 孩子。社工們(men) 通過傾(qing) 聽訴說、興(xing) 趣輔導、室外活動等方式,幫助受災孩子們(men) 盡快趕走地震帶來的心中陰霾。
“剛見到孩子們(men) 的時候,他們(men) 看起來很無助。”次旦拉姆說,到達後不久,安置點突然發生了餘(yu) 震,性格內(nei) 向的10歲女孩措姆驚慌失措,捂著耳朵四處逃離。
“在這個(ge) 時候,孩子們(men) 最需要的是被傾(qing) 聽。”次旦拉姆說,她成了孩子們(men) 最忠實的聽眾(zhong) ,孩子們(men) 也喜歡和她分享生活瑣事——弟弟晚上尿床了,醒來襪子不見了,吃了好吃的糖果……
孩子們(men) 稚嫩的內(nei) 心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細節的表達中得到了安撫,這也讓他們(men) 逐漸恢複到正常生活節奏中。次旦拉姆帶著孩子們(men) 在帳篷間的空地上玩“丟(diu) 手絹”“老鷹捉小雞”的小遊戲;組織孩子們(men) 在帳篷裏看電影、做泥塑、畫圖畫——用彩筆在畫本上描繪出心中的家園。次旦拉姆說。孩子們(men) 臉上又綻放出笑容。
孩子們(men) 渴望的房子不隻在畫本上。10日下午,已有震區村民們(men) 陸續從(cong) 帳篷裏轉移到板房中。中國安能集團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現場救援技術組工程師歐陽峰表示,板房抗震保溫、防曬防潮,房內(nei) 預留插板和走線,成型以後很快能達到入住條件。
目前,震區救援搜救工作已轉為(wei) 災民安置和災後重建,共設置224個(ge) 安置點,4.75萬(wan) 名受災群眾(zhong) 已完成初步安置,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共青團西藏自治區委員會(hui) 副書(shu) 記何華表示,區團委正著手搭建3個(ge) 兒(er) 童樂(le) 園,為(wei) 震區孩子們(men) 提供心理疏導在內(nei) 的多項服務,首個(ge) 樂(le) 園已在長所鄉(xiang) 森嘎村落成。區團委重視災後少年兒(er) 童心理健康,已動員本地青年誌願者、返鄉(xiang) 大學生、西部計劃誌願者等,持續推動兒(er) 童心理重建工作,直至災後重建工作完成、學校複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