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旅遊是一個(ge) 豐(feng) 富多彩的花園,那麽(me) 科技就是打開大門的一把鑰匙。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讓旅遊有了更多新的可能,也讓旅遊散發出更多的魅力。
景區有了新工具
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特色,是旅遊企業(ye) 和景區一直在探索的課題。“知道客戶在哪、客戶將去哪、客戶有何種行為(wei) ”的旅遊企業(ye) 將能夠分到很大的一塊蛋糕。“以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科技讓人與(yu) 人之間的溝通以及人與(yu) 產(chan) 品的接觸更加便捷、更加透明、更加有效,有機會(hui) 讓產(chan) 品更好地融入到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之中,實現精準營銷。”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旅遊研究基地副主任、河南文化旅遊研究院副院長肖建勇說道。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景區與(yu) 遊客間有了更多的連接可能。
英國國家旅遊局抓住了中國新媒體(ti) 發展的時機,已經開通了“體(ti) 驗倫(lun) 敦”的微信小程序,創造出一個(ge) 移動端的可體(ti) 驗景區。相比於(yu) 傳(chuan) 統的網頁、微信公眾(zhong) 號,小程序裏能實現更多的功能,不僅(jin) 可以介紹景點的特色資源,還能實現旅遊與(yu) 購物、美食的無縫銜接,更可根據需求,為(wei) 遊客推薦合適的旅遊線路。此外,還有一點不能忽略,小程序與(yu) 微信公眾(zhong) 號進行關(guan) 聯,更好地將目標遊客鎖定。在以往,想要直接找到自己的目標用戶群體(ti) ,並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些原來的不可能正在慢慢變成現實。
得益於(yu) 科技的進步,旅遊景區的推介有了更豐(feng) 富的渠道,旅遊景區的管理同樣也在科技的力量下悄然發生改變,景區變得更有智慧了。
杭州西湖是一個(ge) 開放式的全域景區,有很多在戶外的景點,使用傳(chuan) 統手段監測人數很難實現,這時,高科技手段就派上了用場。西湖景區近800個(ge) 手機基站連成了一個(ge) 係統,每個(ge) 基站都會(hui) 形成一個(ge) 扇形覆蓋麵。除了手機基站外,西湖邊還一共設置了數十台紅外熱感設備,隻要你進入相關(guan) 的區域,就能被收集到數據。收集到的數據接著被用來進行分析,輔助景區的管理。比如,遊客摩肩接踵的斷橋景區,人流是從(cong) 哪裏進入的呢?動態數據圖上清晰地顯示出了答案。根據這條信息,如遇到斷橋的人流爆棚,管理人員就會(hui) 在相應的路口提前引導,讓遊客按指定線路進入斷橋。除此之外,在人流密集區域,景區還會(hui) 通過手機基站,向附近的手機發送短信,提醒遊客注意安全,建議錯峰遊覽。
遊客有了新體(ti) 驗
“科技融入旅遊,可以讓產(chan) 品觸手可及,讓旅遊充滿活力,讓旅遊超乎想象。”談到科技給遊客體(ti) 驗帶來的變化,肖建勇這樣總結。
戴上VR4D頭盔,就能觀賞到氣勢宏大的故宮建築全景圖,看到明代皇帝正在仔細勾畫故宮的建築藍本,耳邊傳(chuan) 來解說,可以從(cong) 星象、禮製、五行等角度聆聽修築故宮的故事。這不是曆史穿越,而是故宮近期推出的朱棣建造紫禁城的VR4D沉浸式體(ti) 驗館項目。故宮借助VR技術,讓遊客搖身一變走進明代,在鮮活的曆史場景中行走、觸摸和體(ti) 驗,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故宮的曆史和文化魅力。
除了VR技術,故宮還希望通過AR技術能將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結合起來,給遊客提供更為(wei) 多樣的文化體(ti) 驗。比如,通過AR技術,打開手機APP,掃描故宮的某一個(ge) 景點,即可彈出與(yu) 這處景點相關(guan) 的曆史影像;再比如,隻要掃描曆史圖片,一個(ge) 立體(ti) 的文物投影將“躍然紙上”,供遊客多角度細細觀賞……
如今,AR技術已應用於(yu) 在線旅遊平台的酒店預訂展示,有的旅行平台把VR技術引進到在線選房之中,在APP上遊客可通過內(nei) 嵌的VR功能,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大堂到客房的場景,提前為(wei) 旅行做好規劃。
除了VR、AR技術之外,科技的力量也讓大型的實景演出成為(wei) 現實。在清明上河園的水上演出項目現場,有觀眾(zhong) 向記者感慨:“以前看到的曆史都是紙麵上的、文物中的,現在卻能通過這樣的演出‘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當年大宋盛世的輝煌,點讚!”聲、光、電等科技元素,為(wei) 遊客提供了更多的旅行場景,也讓更多的曆史活了起來,給遊客全新的旅行體(ti) 驗。
文化保護有了新可能
景區的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是景區自有的寶藏,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應當得到良好的保護。但是,一些景區麵臨(lin) 著兩(liang) 難的境地,過多開放則會(hui) 對文化遺產(chan) 產(chan) 生損害,限製流量雖能夠一定程度上保護文化遺產(chan) ,卻會(hui) 影響遊客的旅行體(ti) 驗。而科技手段的不斷更新,則為(wei) 這種困境找到了一種出路。
敦煌莫高窟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張名片,然而曆經歲月的長河,在風沙侵蝕和大量客流壓力之下的千年壁畫和雕塑,已經難以招架隨之而來的危害。作為(wei) 敦煌石窟的管理者,敦煌研究院很早就邁上了尋找保護和利用最佳平衡點的探索之路。
30多年來,敦煌研究院將先進科技與(yu) 文物保護理念對接,對石窟進行全麵的數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儲(chu) ,將獲得的數據和文獻數據匯集起來,構建出多元化、智能化的石窟文物數字資源庫,並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向全球推廣。敦煌研究院於(yu) 2015年建成並啟動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大大緩解了旅遊旺季遊客劇增對敦煌莫高窟文物造成的壓力。
科技不應隻是冷酷的、炫酷的,傳(chuan) 統文化也不應總被束之高閣。保護不是終點,而是更好地為(wei) 現代人們(men) 所接受所喜愛。
“數字敦煌”不僅(jin) 起到了保護敦煌石窟的作用,也為(wei) 遊客提供了更多樣的旅遊體(ti) 驗,遊客甚至足不出戶就能在線感受到敦煌石窟的魅力。
“就傳(chuan) 統文化而言,科技並不是替代,而是一種助推,是通過另外一種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傳(chuan) 承,從(cong) 而讓人們(men) 更好地掌握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在精神。”肖建勇說,“需要指出的是,在科技融入景區的過程中,要堅持用文化來引領科技,堅持科技創新為(wei) 產(chan) 品設計服務的理念,反之,科技投入和科技創新就會(hui) 失去方向,甚至會(hui) 直接導致失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厲害了,中國科技:兩千米下深海 照樣看得透
工作人員正在下放溫鹽深儀,用於探測海水溫度、鹽度和深度。資料圖片猶如對浩瀚星空的癡迷,人類對於海洋深處的探索也從未止步。靜水流深,在廣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運動有著怎樣的規律?海溫變化如何影響氣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觀...[詳細] -
成都山地所召開十九大科技創新專題學習研討會
1月3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召開十九大科技創新專題學習研討會,結合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關於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部署,謀劃研究所未來發展。成都山地所及其各職能部門相關負責人、全體在所研究員參...[詳細] -
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有望創曆史新高
新的一年,中國航天發射大幕即將拉開,並有望創下一個新發射紀錄。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2018年該集團將實施以長征五號發射、嫦娥四號探月和北鬥衛星組網為代表的35次宇航發射任務——相比2016年我國創下22次的航天發射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