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克隆猴背後:土博士煉成細胞“去核”第一人

劉禹 記者 王春 發布時間:2018-01-26 10:18:00來源: 科技日報

1月25日《細胞》(Cell)雜誌在線發表的封麵文章轟動全世界:2017年11月27日,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培育的世界首個(ge) 體(ti) 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個(ge) 體(ti) 細胞克隆猴“華華”誕生。該成果標誌著我國率先開啟了以體(ti) 細胞克隆猴作為(wei) 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

在1月25日上海舉(ju) 辦的成果發布會(hui) 上,文章通訊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介紹說,首先在體(ti) 外培養(yang) 獼猴的體(ti) 細胞,取出細胞核,再注射到已經去除細胞核的另一隻獼猴的卵母細胞中,再將這一克隆胚胎移植到獼猴子宮內(nei) ,生產(chan) 出來的獼猴就是體(ti) 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全世界科學家近20年來無法攻克的難題。僅(jin) 僅(jin) “去核”這一個(ge) 步驟,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後劉真就練習(xi) 了多年時間。

透過顯微鏡,偏振光一閃一閃,晃得人眼睛疼。由於(yu) 細胞核不易識別,隻有在偏振光照射下,細胞核才能在顯微鏡下顯露身影。劉真手持僅(jin) 10微米粗的玻璃針,小心翼翼地穿過直徑僅(jin) 100多微米的獼猴卵細胞,找到視線中芝麻大小的細胞核,輕輕取出,整個(ge) 過程一氣嗬成。為(wei) 了盡量減少細胞損傷(shang) ,增加胚胎存活率,整個(ge) 操作時間必須越短越好。

對於(yu) 獼猴體(ti) 細胞克隆來說,細胞“去核”是一項難度非常大的技術。而且和小鼠卵母細胞相比,獼猴卵母細胞還要小得多,操作起來難度更大。從(cong) 碩士二年級開始,導師孫強就將“去核”這一技術重任交給了劉真。經過多年時間的千錘百煉,劉真可以在52秒內(nei) 完成6個(ge) 獼猴卵母細胞的“去核”過程。同樣,“注核”過程劉真也練得爐火純青,僅(jin) 15秒就可以完成一次操作。

在孫強眼裏,細胞“去核”“注核”這一技術,劉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冠軍(jun) ”。劉真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由中科院培養(yang) 出來的青年科學家,沒有任何海外留學經曆。

2010年,劉真來到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讀碩士,兩(liang) 年後便跟隨導師開展體(ti) 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級難度的項目。由於(yu) 研究所靈長類動物研究基礎雄厚,並且對劉真“特事特辦”,原本可以去美國頂尖研究所的劉真留了下來,心無旁騖地從(cong) 事科學研究直到現在。但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科學與(yu) 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蒲慕明院士看來,這對海外留學的青年科學家是很難想象的。“他們(men) 一般不會(hui) 選擇冒險性極大的項目,而是選擇‘短平快’,發一兩(liang) 篇優(you) 質文章,順利畢業(ye) 回國。”

蒲慕明院士在發布會(hui) 上表示,中國科學研究要想從(cong) “漸進式”創新到取得重大突破,成為(wei) 世界科學的領跑者,本土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至關(guan) 重要。但令他惋惜的是,目前國內(nei) 政策導向並不利於(yu) 這一點,高校和科研院所反而更加偏向於(yu) 招收具有留學經曆的青年科技人才,對留學回來的青年科學家的資助力度也更大,幾十年來這一現象一直沒有顯著改善。事實上,本土培養(yang) 的青年科學人才並不比海外留學回來的差,劉真就是這樣一個(ge) 例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數據時代,別忘捂緊“信息錢袋”

    從日常購物到休閑娛樂,如今使用智能手機的我們會留下許多“數據腳印”。一方麵,這給我們帶來了便利,算法根據大數據推薦的新聞、歌單越來越對胃口。另一方麵,暴露在外的“腳印”也增加了隱私泄露的風險。  [詳細]
  • 刪得掉的APP 刪不掉的注冊信息

    “從數據保護的實踐上來說,一要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出台,做到有規可依、有規必依。”閆懷誌說。 好在這種局麵正在發生改變。。[詳細]
  • 中國互聯網協會成立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委員會

    中國互聯網協會22日成立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委員會,近期將開展法律法規研究、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公眾監督、個人信息保護領域行業自律、相關課題研究等工作,並為政府部門執法及行業監管提供支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