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種上新品種 收獲新希望

孫海玲 發布時間:2018-01-29 14:38:00來源: 青海日報

“這幾年,隨著農(nong) 牧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的改善提高,很多地方出現了土地流轉,甚至被撂荒的情況。”青海省人大代表、烏(wu) 蘭(lan) 縣三江沃土生態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黃朝斌說。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這種情況?因為(wei) 農(nong) 民覺得種普通的農(nong) 作物沒有經濟效益,很多地方種的‘老三樣’收獲的糧食除去口糧,所剩無幾,一年到頭連本都難收回來。”和土地打了多年交道的黃朝斌對此深有感觸。

土地是農(nong) 牧民賴以生存的生產(chan) 資料,如今,隨著農(nong) 業(ye) 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品種不斷問世,種什麽(me) ,怎麽(me) 種,誰來管,成了土地能否“升值”的關(guan) 鍵因素。

近些年來,柴達木“紅起來”的不隻有枸杞,還有一種洋品種——“藜麥”。當南半球的藜麥,不遠萬(wan) 裏來到了北半球的柴達木盆地,會(hui) 發生什麽(me) 故事呢?藜麥具有耐寒、耐旱、耐鹽堿等特征,是喜冷涼和高海拔的作物。正因如此,幾年間,柴達木盆地與(yu) 之結下了美好的姻緣。據悉,2017年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種植麵積達到1517.2公頃,直接帶動農(nong) 戶1.2萬(wan) 人以上。

地還是那些地,人還是那些人,種上新品種,科技含量提高了,收入自然也增加了,人們(men) 種地的積極性也隨之高了起來。

無獨有偶,自青海省成功研發“青薯九號”這一土豆新品種以來,青海省大麵積耕種該品種,以往畝(mu) 產(chan) 2000千克土豆,種“青薯九號”產(chan) 量高達3000至6000千克,因其高產(chan) 、抗旱的特性,“青薯九號”在雲(yun) 南、四川、內(nei) 蒙古等地廣受歡迎,不僅(jin) 提高了土地的價(jia) 值,也幫助更多農(nong) 牧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對於(yu) 青海省高原幹旱氣候而言,如果能運用新手段、新技術,探索新模式、新路徑,巧辟蹊徑,因地製宜研發新產(chan) 品,結合實際運用新科技,補短板、強弱項,高原大地上定能結出豐(feng) 碩的果實。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未來,青海省要持續構建“八大綠色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加快培育“四個(ge) 百億(yi) 元”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實現這些“美麗(li) 圖景”離不開創新、離不開科技、離不開人才。正如省政協委員、省科技廳副廳長蘇海紅所說:“要大力實施‘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青海學者計劃’,著力培育實用技能人才,以科技助力農(nong) 牧業(ye) 發展。”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兩會: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QQ截圖20180129143759.jpg
    無處不在的科技元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變化,科技事業的發展正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便捷、高效、高質量,一大批科研成果同時還帶給我們驕傲和自豪。不得不說,科技讓生活更美好。[詳細]
  • 科技期刊 缺好稿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載體,也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28日,由中國科協組織編寫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北京發布。《藍皮書》首次全麵係統地分析了中國科技期...[詳細]
  • 青海省祁連山區域發現77隻黑頸鶴 全球僅存不足一萬隻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lnerable)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是世界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鶴類。28日,青海省雪聯青藏高原自然保護中心(簡稱“雪聯”)發布報告稱,在2017年9月對祁連山青海境內...[詳細]
  • 打造高原天路新支點 順豐開通首條拉薩貨運航線

    1月22日,順豐航空有限公司(下稱順豐航空)首條高原貨運專線“成都-拉薩”航線正式開航。高原天路的貨運新通途背後,不僅承載了順豐集團對西藏自治區改善經濟發展水平的寄托;更是對落實融入軍事物流體係的有益嚐試;同時對於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