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西藏實施科技項目近千項 涉及生態保護等多領域

趙朗 發布時間:2018-02-05 11:2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西藏農(nong) 牧科學院專(zhuan) 家做高原犛牛類群研究 西藏農(nong) 牧科學院供圖

記者4日從(cong) 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五年來,西藏在農(nong) 牧業(ye) 、生態保護、民生事業(ye) 等領域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近千項,落實中央、西藏科技計劃項目資金19.87億(yi) 元(人民幣)。

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赤來旺傑介紹,五年來,科技在特色農(nong) 牧業(ye) 領域中不斷發揮作用,培育青稞新品係38個(ge) ,研製3個(ge) 不同生態區青稞高產(chan) 栽培技術模式;完成西藏17個(ge) 犛牛類群的遺傳(chuan) 多樣性評估與(yu) 生產(chan) 性能測定;突破4750米以上高海拔牧區母犛牛一年一胎關(guan) 鍵技術難題,引進優(you) 良牧草品種(係)300餘(yu) 種,馴化野生種草10個(ge) ,建立飼草種植基地30萬(wan) 畝(mu) 以上。

在生態保護建設領域,西藏已開展江湖源、河湖源、藏東(dong) 南3個(ge) 關(guan) 鍵區冰川、湖泊、河流等方麵的綜合科學考察,獲得大量可靠數據;推進“那曲科學種樹”,完成500畝(mu) 育苗及示範造林和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植樹配套的種質資源庫,形成3個(ge) 規模種植係統;開展物種多樣性及生物安全性研究調查,發現200餘(yu) 種高風險外來物種。

赤來旺傑說,不僅(jin) 如此,科技也促進了西藏社會(hui) 民生事業(ye) 發展,加大了大骨節病、包蟲病等地方病防治研究力度,安排科研項目43個(ge) ,推廣填補西藏醫療衛生空白技術近400項和常見高原病、地方多發病治療方法132種;推進青藏高原人類遺傳(chuan) 資源樣本庫實體(ti) 庫建設,已采集血樣1萬(wan) 餘(yu) 份。

西藏農(nong) 牧科學院專(zhuan) 家采集犛牛在特定環境下的生存信息 西藏農(nong) 牧科學院供圖

赤來旺傑表示,2018年,西藏將繼續加強特色農(nong) 牧業(ye) 科技攻關(guan) 、完善現代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體(ti) 係、強化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科技支撐,推動社會(hui) 民生科技發展等,著力解決(jue) “發展、穩定、生態”的瓶頸製約問題,努力實現西藏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跨越。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古生物學家發現史前一億年琥珀中的古鳥

    中國、加拿大、美國的古生物學家2日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的、幾乎完整的小鳥,該研究成果在中國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通報》(英文版)作為封麵文章在線發表。此次新發現的標本...[詳細]
  • 科學家發現氣候變暖正明顯改變青藏高原大湖水溫

    湖泊變化對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具有敏感的響應。[詳細]
  • 8億年前藍藻既能輸氧還能固氮

    每到夏季,太湖等湖泊就會發生“水華”,黃海海域也會暴發“赤潮”,藍藻成為養殖和旅遊業避之不及的“環境殺手”。但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安徽壽縣發現8億年前的“大型安徽絲藻”,為地球早期生物固氮提供了...[詳細]
  • 二氧化碳大氣清除技術應對全球變暖作用有限

    據英國路透社2月1日報道,日前,歐洲的科學家在一份報告中說,二氧化碳大氣清除技術對解決全球變暖問題潛在成效有限,各國應采取更多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據報道,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已刻不容緩,因此使用氣候調節技術來緩解氣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