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標準助力人工智能產業化競爭

劉豔 發布時間:2018-02-12 16:58:00來源: 科技日報

盡管進入2018年後,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泡沫”的討論一致在延續,但各國家、組織、企業(ye) 暗中的角力卻未見鬆懈,並從(cong) 學術文章、初代產(chan) 品、平台部署的競爭(zheng) 升級至標準製定,因為(wei) 人工智能所孕育的種種重大創新、變革及突破的可能必須依托產(chan) 業(ye) 落地。

日前,在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ti) 組、專(zhuan) 家谘詢組成立大會(hui) 上,《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shu) (2018版)》(以下簡稱《白皮書(shu) 》)推出,清晰勾勒出我國相關(guan) 標準製定的脈絡。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

標準,既是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的製高點,也是局中人的遊戲規則,無論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世界,改變不了的是標準的不可替代性。因為(wei) 缺失標準,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將變得混亂(luan) ,因為(wei) 標準不統一,市場將被分裂。

據中粵金橋投資合作人、品優(you) 網創始人羅浩元介紹,盡管一些國際、國外標準化組織積極部署開展人工智能標準化工作,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標準體(ti) 係。我國雖然在某些領域已具備一定的標準化基礎,但標準化程度不足,分散的標準化工作不足以支撐起整個(ge) 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

“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我國在人工智能標準化的工作上與(yu) 全球同步。”羅浩元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強調,“雖然業(ye) 界對人工智能還未達成統一的定義(yi) ,但套用中國一句老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立統一完善的標準體(ti) 係,以標準手段促進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產(chan) 業(ye) 的發展,對加快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升產(chan) 品服務和質量、保障用戶安全、建立公平開放的產(chan) 業(ye) 生態意義(yi) 重大。”

為(wei) 搶占人工智能這一輪科技主導權,在美國的《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yu) 發展策略規劃》、歐盟的“人腦計劃”、日本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網絡安全綜合項目”中,標準規範與(yu) 核心技術、頂尖人才一起被列為(wei) 強化部署重點。

《白皮書(shu) 》通過梳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和產(chan) 業(ye) 演進情況,分析人工智能的技術熱點、行業(ye) 動態和未來趨勢,從(cong) 支撐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整體(ti) 發展的角度出發,研究製定了適應和引導我國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發展的標準體(ti) 係,提出近期急需研製的基礎和關(guan) 鍵標準項目。

在翻閱了《白皮書(shu) 》後,羅浩元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在我看來,包括基礎標準、平台/支撐標準、關(guan) 鍵技術標準、產(chan) 品及服務標準、應用標準、安全/倫(lun) 理標準六個(ge) 部分人工智能標準體(ti) 係結構的提出是《白皮書(shu) 》的關(guan) 鍵內(nei) 容,基本串起了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的整個(ge) 鏈條。”

標準化仍需統籌協調

雖然我國在關(guan) 鍵技術領域已具備一定的標準化基礎,但缺乏頂層設計,標準化工作的統籌推進機製還待落實。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hui) 工業(ye) 二部主任戴紅指出,標準化工作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戴紅說:“將充分發揮我國資源和市場優(you) 勢,深入參與(yu) 國際標準化活動,力爭(zheng) 取得國際標準突破,支撐國際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發展。”

日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hui) 成立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ti) 組、專(zhuan) 家谘詢組,被認為(wei) 是對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回應。該計劃明確提出,“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標準體(ti) 係、測試評估體(ti) 係及安全保障體(ti) 係框架”。

總體(ti) 組組長、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說:“標準化工作對人工智能及其產(chan) 業(ye) 發展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的作用,既是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的關(guan) 鍵抓手,也是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的製高點。我國雖然在人工智能領域具備了良好基礎,但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ti) 係仍亟待完善。”

根據《白皮書(shu) 》的描述,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標準化工作還麵臨(lin) 諸多挑戰:現有的標準化工作基礎較為(wei) 薄弱,對人工智能的概念、內(nei) 涵、應用模式、智能化水平尚難達成共識;涉及領域眾(zhong) 多,工作協調難度大,需要加強標準化頂層設計,不同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標準化工作邊界有待進一步明確,避免工作交叉重疊;相關(guan) 倫(lun) 理道德,安全標準往往滯後於(yu) 技術的發展,將引發眾(zhong) 多分歧和爭(zheng) 議,給標準製定工作帶來新挑戰。

羅浩元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標準化工作將成為(wei) 異常龐雜的工作,不僅(jin) 標準化的對象將變得越來越複雜,因為(wei) 涉及領域眾(zhong) 多,以往標準化工作從(cong) 未出現過的交叉、融合給人工智能標準化帶來巨大挑戰。

“怎樣避免標準間不配套、不協調、組成不合理?怎樣梳理相關(guan) 標準彼此依存、銜接、補充、製約?人工智能為(wei) 標準化工作帶來了新命題。”羅浩元說。

護航產(chan) 業(ye) 健康與(yu) 競爭(zheng) 力

受惠於(yu) 算法模式持續優(you) 化、數據信息海量增長、運算力大幅提升,發展至今已逾60年的人工智能近年卻如橫空出世般站上了“風口”,可規模化、可商業(ye) 化產(chan) 品和應用層出不窮,迫切需要建立明確規範的國家標準、行業(ye) 標準,為(wei) 我國人工智能的持續健康發展掌舵。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在看到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時,我非常興(xing) 奮。人工智能是中國引領全球的巨大機遇,中國正在將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建設成為(wei) 一個(ge) 與(yu) 全球市場融合的開放係統。”

據中國電子學會(hui) 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已超過370億(yi) 美元。其中,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已達到56億(yi) 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超過1300億(yi) 美元,年均增速達到60%;其中,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將超過220億(yi) 美元,年均增速接近65%。

“但是,技術如果不能和實體(ti) 經濟結合,便與(yu) 空中樓閣無異。”楊旭說,“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十分複雜,需要不同特性硬件平台以及軟硬件協同優(you) 化,才能有效提升數據洞察的速度和準確性。”

在這種情況下,標準的重要性便更加突出。羅浩元說:“人工智能標準化體(ti) 係建設相對滯後已影響到技術應用和產(chan) 業(ye) 鏈條。比如現在最熱的智能家電產(chan) 品,每個(ge) 產(chan) 品都有自己的APP,協議不兼容,跨品牌間互聯互通困難。”

趙波指出:“人工智能標準的先進與(yu) 完善與(yu) 否,關(guan) 係到產(chan) 業(ye) 的健康發展以及產(chan) 品國際市場競爭(zheng) 力的強弱。”

盡管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的發展與(yu) 標準化體(ti) 係缺失的矛盾已開始顯現,但相比其他國家已領先部署並有序、係統推進的標準化工作將為(wei) 我國人工智能的產(chan) 業(ye) 化糾偏、護航、提速。正如楊旭所說:“人工智能的行業(ye) 競爭(zheng) 就像馬拉鬆剛開跑,輸贏遠未可知,而且這個(ge) 馬拉鬆沒有終點,這一程還沒跑完,下一程又已開始。”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