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洋之爭(zheng) ”在中國科技界存在已久。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提出“土洋有別”的三方麵表現,並就如何平衡提出建言。
資料圖:“墨子號”模型。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待遇有別?——既引入海外人才,也注重本土培養(yang)
全國人大代表、“墨子號”衛星發射總指揮王建宇分享的案例引起熱議。他的團隊培養(yang) 出骨幹力量,“至今仍是副研究員”。反觀從(cong) 國外引進人才,“申請教授是墊底條件,還會(hui) 為(wei) 他們(men) (提供)落戶津貼、啟動經費”。
考慮到海外學術經曆的高成本投入和已有產(chan) 出,引入海外人才時給予較高薪酬和待遇並無不妥。然而,當前存在的問題至少有三點。
一是“土洋”懸殊過大;二是對待“洋帽子”人才存在“一朝定終身”現象;三是隨著中國教育與(yu) 科研水平提高,由本土培養(yang) 人才組成的科研團隊也已拿出國際領先成果。
多位代表委員建議,對待大批持續奮鬥在國家科研項目上的“土專(zhuan) 家”也要給予足夠重視,為(wei) 他們(men) 開辟上升通道。還要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人才觀念,如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所言:“以才識人、以才辨人,不要管本土培養(yang) 還是國外引進。”
論文外流?——既培育本土期刊,更建設自主平台
中國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二。另一組數據更引起代表委員關(guan) 注:2000年至2016年,中國大陸第一作者在海外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從(cong) 1.34萬(wan) 篇上升到26.5萬(wan) 篇,而中國期刊發表中國大陸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論文的比率從(cong) 40.73%下降至8.82%。
大批論文外流至少造成三重隱憂:一是數據流失,包括沒有被接收發表的論文中的數據,也以投稿方式無償(chang) 提供給國際出版商;二是限製了語言水平較低的基層科技工作者了解學科動態;三是由於(yu) 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訂閱費高昂,阻礙部分科研成果在國內(nei) 傳(chuan) 播和轉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卞修武表示,中國應加大力度培育國內(nei) 高品質學術期刊的發展,逐步提升國際影響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薛勇彪指出,國內(nei) 一批英文期刊在與(yu) 國際出版商合作的同時,對國外出版平台形成了依賴,無形中造成成果和數據外流。當務之急是建設擁有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出版數據平台,保護知識產(chan) 權。
國貨難尋?——推動儀(yi) 器高端化,帶動產(chan) 業(ye) 鏈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儒引用了《中國科學儀(yi) 器行業(ye) 發展報告(2016)》統計數據,中國每年購買(mai) 國外科學儀(yi) 器設備的投入在400億(yi) 元人民幣以上。他在提案中寫(xie) 道:“應加快推進儀(yi) 器國產(chan) 化,進而推動我國原創性科研成果產(chan) 出。”
事實上,鑒於(yu) 國產(chan) 科研儀(yi) 器的水平無法滿足市場需求,2011年由中央財政撥款成立專(zhuan) 項,資助科研機構和企業(ye) 研發國家重大科研儀(yi) 器設備。但有分析指出,全鏈條創新成果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李林認為(wei) 資助力度還應進一步加強。王春儒補充說,也可采用培養(yang) 專(zhuan) 項人才、市場推廣試行、出台鼓勵政策、扶持企業(ye) 發展、建立行業(ye) 標準、樹立品牌形象等多種舉(ju) 措。
代表委員們(men) 指出,“中國造”科研儀(yi) 器將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這裏也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科技扶貧要有“繡花”般的耐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如何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內在願望,徹底拔除“窮根兒”?筆者以為還需倚仗科技力量,讓科技成為困難地區和貧困群眾...[詳細] -
科普這活兒,最該做的就是科學家
“我們為什麽拍不出像《火星救援》那樣的大片?作為科學家,我們應該感到遺憾。[詳細] -
為了孩子,科技界委員熱議網絡保護條例
科技界別的委員,在外人看來都是科技界的“大牛”。但在談到與孩子相關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時,他們立刻恢複了自己作為父親、爺爺、老師的身份,關切地提出意見。“對於《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我想說幾句。”身為一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