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西藏農牧業科技創新發展工作掃描

趙黎 發布時間:2018-03-20 13:24:00來源: 西藏日報

  導讀

近年來,西藏堅持把保障科技支撐作為(wei) 農(nong) 牧業(ye) 持續穩定發展的新動能。隨著農(nong) 牧業(ye) 科技發展活力的不斷提升,西藏農(nong) 牧民科技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寬。

昨日,“靠天吃飯”是農(nong) 業(ye) 的無奈寫(xie) 照;今朝,農(nong) 業(ye)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繪就繾綣畫卷。豐(feng) 收的背後,正是科技為(wei) 農(nong) 牧業(ye) 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正是科技之光照亮了現代農(nong) 業(ye) 的方向。

“2億(yi) 元”是2017年西藏自治區財政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這意味著科技創新被擺在全區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55%”是“十三五”末農(nong) 牧科技貢獻率的目標,這意味著要讓科技要素在農(nong) 業(ye) 增長貢獻率中超過土地、資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總和。“立政之本則存乎農(nong) ”。現代農(nong) 牧業(ye) 要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

科技與(yu) 體(ti) 製機製“雙輪驅動”

製度具有管長遠、管根本的作用。圍繞農(nong) 業(ye) 科技重大問題,西藏先後編製了《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hui)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guan) 於(yu) 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十三五”科技援藏規劃》《西藏自治區“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wei) 支撐自治區改革發展穩定的優(you) 先戰略。

農(nong) 業(ye) 科技一度麵臨(lin) 科研與(yu) 經濟“兩(liang) 張皮”問題,大量科技成果無法從(cong) 實驗室走向企業(ye) 、走向市場。為(wei) 破除科技管理中的製度藩籬,我區著手推進科技計劃、科研經費、科技報告、科技獎勵、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科技特派員、科技平台、創新創業(ye) 、科技成果轉化等管理製度改革和機製創新。

西藏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平台和專(zhuan) 家庫的建成,首次實現了科技項目網上申報、評審,初步實現了全過程跟蹤監督和痕跡管理。

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是科研體(ti) 製改革的關(guan) 鍵。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創新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方式,配合自治區財政廳修改《西藏自治區應用技術研究與(yu) 開發資金專(zhuan) 項資金管理辦法》,並以建立廳地、廳校聯合激進形式,引導各方資金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

體(ti) 製機製改革創新為(wei) 加快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提供遵循,打通科技創新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通道,為(wei) 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走內(nei) 涵式發展道路添了活力、強了動力、增了後勁。

科技創新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點石成金”

農(nong) 業(ye) 科技要姓農(nong) 、為(wei) 農(nong) 、強農(nong) 。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要麵向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主戰場,引領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邁進現代化的門檻,為(wei) 農(nong) 民群眾(zhong) 謀福祉。

西藏不斷加強成果轉化應用,持續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近五年來,西藏支持農(nong) 牧科研項目498個(ge) ,鑒定和示範推廣7個(ge) 青稞新品種,其中“藏青2000”“喜馬拉22號”和“藏青13”推廣100萬(wan) 畝(mu) 以上,畝(mu) 均增產(chan) 25公斤,新增經濟效益5億(yi) 元。建立了5個(ge) 地方犛牛品種選育基地和犛牛高效育肥示範基地,年選育推廣良種公牛1200多頭,年育肥出欄犛牛30000多頭,製定帕裏犛牛、斯布犛牛和娘亞(ya) 熱犛牛地方標準;開展人工牧草種植示範30萬(wan) 畝(mu) ……科技為(wei) 農(nong) 牧業(ye) 提質增效提供了有效支撐。

強化特色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立足西藏本土,支持科技精準扶貧。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開展新品種展示和高產(chan) 技術集成示範,加大青稞、小麥、犛牛、絨山羊、食用菌、飼草、藏藥材、蔬菜、林果等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品深加工技術推廣力度,帶動農(nong) 牧民增產(chan) 增收。據了解,通過科技項目輻射帶動我區1107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農(nong) 技推廣體(ti) 係是“定海神針”

“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nong) 民家。”讓科技最終落地,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還得靠科技的示範應用與(yu) 推廣,將新品種、新技術、新農(nong) 藝、新機械送到田間地頭,將成果留在千家萬(wan) 戶。農(nong) 技推廣體(ti) 係是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的“國家隊”。

西藏自治區科技廳每年組織開展“科技下鄉(xiang) ”“科技活動周”等係列科普宣傳(chuan) 活動,有效提高了西藏農(nong) 牧民科技意識。2017年,西藏首次成功舉(ju) 辦“科技列車西藏行”活動,策劃設計38項重點活動,組織農(nong) 業(ye) 、林業(ye) 、礦產(chan) 資源、醫療衛生、科普教育等11個(ge) 領域的108名行業(ye) 領導和專(zhuan) 家,深入鄉(xiang) 村、社區、學校、單位開展專(zhuan) 題巡講報告會(hui) 、技術服務、科普宣傳(chuan) 等活動。這一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ye) 的聯動協作推動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工作機製,真正讓科技興(xing) 農(nong) 意識入腦入心。

“功以才成,業(ye) 由才廣。”農(nong) 牧科技的推廣必須破解人才瓶頸製約,強化人才支撐,加強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創新鄉(xiang) 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製,造就更多鄉(xiang) 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從(cong) 實驗室到田間地頭,西藏科技工作者深入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讓科技引領農(nong) 民進入增收致富的快車道。據了解,目前西藏有1050名“三區”科技人才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常年活躍在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一線,科技特派員發展到1萬(wan) 餘(yu) 名,覆蓋全部行政村,並製定完善了科技特派員配套管理辦法,規範了科技特派員的管理。近年來,通過科技特派員實施科技開發項目數122項,創辦企業(ye) 37家,組建專(zhuan) 業(ye) 技術協會(hui) 或經濟合作組織219家,創建創業(ye) 基地175個(ge) ,培訓農(nong) 牧民農(nong) 技人員65萬(wan) 人次,有效帶動114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廣闊天地,大有可為(wei) 。科技強則農(nong) 業(ye) 強,用科技撬動產(chan) 量與(yu) 收入,推動農(nong) 牧業(ye) 全麵升級、農(nong) 村全麵進步、農(nong) 牧民全麵發展,奮力譜寫(xie) 現代農(nong) 牧業(ye) 的新篇章。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網絡安全是否站上了風口

    第二看台近日,據披露證監會將為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能、高端製造等四類獨角獸IPO開“綠色通道”,即報即審,放寬盈利要求。隨著監管層不斷釋放利好信號,國內更多細分領域的“領頭羊”們迎來新機遇。下一波熱門的獨角獸將...[詳細]
  • 今年科技活動周聚焦 “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

    19日,記者從科技部獲悉,由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定於5月19日至26日舉辦,將圍繞“科技創新強國富民”這一主題展開。[詳細]
  • 院士呼籲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

    “去年6月粘蟲高發時,一盞探照燈一個晚上可以捕獲1萬隻,整個華北向東北遷飛的粘蟲超過1000萬隻。”19日,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的第四十期全國農作物病蟲測報技術培訓班上,遷飛性害蟲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