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科技讓“三農”插上騰飛的翅膀

張斌 發布時間:2018-03-26 09:42:00來源: 西藏日報

導讀

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科技就像一根“杠杆”,撬動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前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近年來,日喀則市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科技服務“三農(nong) ”水平,科技為(wei) 地區農(nong) 牧業(ye) 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進一步加快了日喀則現代農(nong) 牧業(ye) 建設進程。

西藏日報社發 張珊珊 製作

近年來,日喀則市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wei) 主線,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一心兩(liang) 翼三支撐”的創新思路,經濟發展實現了大跨越。

科技,引領日喀則市經濟轉型升級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的作用與(yu) 地位日益凸顯。

科技為(wei) 特色農(nong) 牧業(ye) 發展助力

走進日喀則市謝通門縣珠峰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示範園,專(zhuan) 門的生產(chan) 車間、產(chan) 品研發部門、推廣部門,讓人不禁驚歎:真的是好前沿呐!

作為(wei) 一家生產(chan) 、加工、銷售食用菌為(wei) 主的生物科技示範園項目,目前,該示範園已可實現日生產(chan) 食用菌菌包1萬(wan) 袋、出菇200—300公斤,種類包含香菇、平菇、雞腿菇等19個(ge) 食用菌種。

“我們(men) 將不斷開展產(chan) 品研發,不斷擴大生產(chan) 規模,爭(zheng) 取幫助更多貧困農(nong) 戶獲得更多的利潤產(chan) 出。”該示範園企業(ye) 負責人張琦告訴記者。

近年來,日喀則市加大對青稞、食用菌、蔬菜、草業(ye) 、肉羊等技術的推廣運用和高產(chan) 技術集成示範入手,讓科技創新支撐特色農(nong) 牧業(ye) 發展。據統計,2017年,全市立項的各級科技項目共32項,項目資金累計1168.04萬(wan) 元。

去年,由山東(dong) 省科技廳牽頭研究的“青稞醫用食品研究與(yu) 開發”項目,為(wei) 日喀則市增加青稞附加值、延伸青稞產(chan) 業(ye) 鏈提供了基礎數據;

在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的幫助下,日喀則市目前正在積極銜接高原綠色奶製品加工、崗巴羊產(chan) 業(ye) 技術扶持與(yu) 品牌化建設、高原牧草青貯加工技術集成與(yu) 示範等項目;

……

科技,正讓日喀則的高原特色農(nong) 畜產(chan) 品走上超市貨架,邁入千家萬(wan) 戶。

科技成為(wei) 轉變農(nong) 牧民觀念的利器

要讓科學精神落地生根,關(guan) 鍵是要讓科普惠農(nong) 興(xing) 村。

近年來,日喀則市穩步推進科普示範鄉(xiang) 鎮建設,發揮基層科普設施、各類科普基地和科普帶頭人的作用。

白朗縣巴紮鄉(xiang) 的紮西旺拉是當地有名的蔬菜種植“土專(zhuan) 家”,作為(wei) 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他先後參與(yu) 編寫(xie) 《藏青2000栽培技術》《溫室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等係列的技術手冊(ce) ,積極投身農(nong) 牧業(ye) 科學技術的普及與(yu) 推廣應用,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發展培養(yang) 了一批技術骨幹。

“科技是改變農(nong) 牧民的思想利器,隻有掌握了科學種植蔬菜技能,才能實現高產(chan) 高效!”紮西旺拉如是說。

據了解,2017年自治區強基惠民送科技行動計劃項目已覆蓋日喀則市18個(ge) 縣區34個(ge) 鄉(xiang) 鎮41個(ge) 行政村,示範帶動農(nong) 牧民1311戶,預計每戶增收500元,基層技術培訓3937人。一年來,日喀則市動員和鼓勵科技特派員、大學生、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職業(ye) 農(nong) 民等各類創新創業(ye) 人才深入農(nong) 村“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走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之路。

目前,日喀則市科技局聯合市財政局、工信局、商務局等部門積極申報科技小微企業(ye) 創新示範城市,牽頭做好特色產(chan) 業(ye) 基地、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聯盟、科技企業(ye) 孵化器等建設,積極培育一批自主創業(ye) 實體(ti) 。

科技,正促進農(nong) 牧民創新創業(ye) 的低成本、專(zhuan) 業(ye) 化、便利化和信息化。

科技改變了農(nong) 牧區落後麵貌

日喀則市區沿著318國道前行45公裏,桑珠孜區江當鄉(xiang) 的“光伏小鎮”就映入眼簾。343棟新落成的藏式樓房色彩豔麗(li) ,樓頂的光伏板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顯眼。

343戶安置房是光伏小鎮第一期工程,到明年上半年這裏將安置2000戶搬遷戶。按照桑珠孜區打造“光伏發電+設施農(nong) 業(ye) +畜牧養(yang) 殖+休閑觀光+光伏儲(chu) 能+光伏扶貧”發展模式,這裏將打造成自治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計劃投資280億(yi) 元,設計總規模2000兆瓦,占地麵積6.5萬(wan) 畝(mu) ,建成後將成為(wei) 國內(nei) 最大的光伏產(chan) 業(ye) 園區。

談起變化,不得不提起昂仁縣如薩鄉(xiang) 查瓊村,這是西藏一個(ge) 偏遠的牧業(ye) 小村。入夜,這裏明亮的路燈照著寬敞的馬路,人們(men) 勞作一天後唱起悠揚的牧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查瓊村依托科技發展畜牧業(ye) ,全村修了水泥路、有了太陽能路燈,有些群眾(zhong) 還買(mai) 了皮卡車、摩托車,出門再也不是遙遠的夢。

科技,正在改變藏鄉(xiang) 的麵貌,無論是城市近郊還是偏遠牧村。

“下一步,我們(men) 還將大力組織推廣先進實用的種植、養(yang) 殖、特色加工等增收增產(chan) 的新技術、新品種,接長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的手臂。” 日喀則市科技局局長郜鳳琴告訴記者。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胸懷大愛,灌溉科學的種子

    f152483e06da45449aea3cb9df240c8d.jpg
    他是紮根山川大地研究植物的科學家,是春風化雨培養人才的教育家,還是為科普事業盡心盡力的社會活動家。他用53年時間做了別人用100年才能做完的事。他是鍾揚。本報記者楊雪從複旦大學出來,灰暗的天空飄起小雪花,上海迎來2018...[詳細]
  • 西藏開展“智慧氣象”進校園活動

    W020180322607243544064.jpg
    氣象科普知識講座現場。次旦久美攝影中國氣象報記者次旦久美多吉次仁報道3月20日,西藏自治區氣象學會組織氣象專家走進拉薩市第一中學,向該校400餘名師生舉辦了以“智慧氣象”為主題的氣象科普講座。[詳細]
  • 看一看,西南民大5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研究啥?

    3月23日上午,西南民族大學召開涉及民族學學科的5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集中開題報告會。這5個重大項目是:《西藏地方誌資料的整理與研究》、《“一帶一路”與藏傳佛教發展研究》、《英雄史詩圖像文化調查研究及數據庫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