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藍的大海中,國際大洋鑽探計劃正在鑽探地球的岩石;仰望浩瀚的星空,多國參與(yu) 的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一旦建成,人類將會(hui) 了解更多關(guan) 於(yu) 宇宙起源的奧秘;回歸人類自身,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在解開遺傳(chuan) 的秘密,被譽為(wei) “人造太陽”的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正在尋找新的清潔能源。多年來,世界各國組織了數十個(ge) 這樣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攜手解決(jue) 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中國作為(wei) 其中一員,不僅(jin) 早已參與(yu) 其中,而且隨著科研實力的提升,已經具備在這一考驗創新實力的大舞台成為(wei) “領舞者”的潛力。順應這一潮流,國務院近日印發了《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4月3日,科技部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圍繞這一話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攜手解決(jue) 全球關(guan) 鍵科技挑戰
截至2018年,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已經年滿50歲,這個(ge) 於(yu) 1968年誕生的大科學項目在全球各大洋鑽井4000多口,取芯40多萬(wan) 米,參與(yu) 國家多達20多個(ge) 。與(yu) 該計劃類似,各類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都具有投資強度高、多學科交叉、實驗設施設備昂貴且複雜、研究目標宏大等特征。“其複雜程度、經濟成本、實施難度、協同創新的多元性等都往往超出一國之力,需要通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來實施。”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說。
盡管投入巨大,但收獲也頗為(wei) 豐(feng) 富。以國際地球觀測組織這項大科學計劃為(wei) 例,國家遙感中心主任王琦安介紹說,我國作為(wei) 其創始國,與(yu) 歐盟、美國等共同建設了全球農(nong) 情監測係統。“我國開展了對全球大宗糧油作物長勢監測和信息的發布,提高了糧油交易市場透明度。”王琦安說,這項工作還有一個(ge) 更重要的作用在於(yu) “加強全球農(nong) 業(ye) 監測,為(wei) 保證世界各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圍繞著物質科學、宇宙演化、地球係統、能源、材料等探索未知或關(guan) 乎人類命運前途的領域,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已經成為(wei) 解決(jue) 全球關(guan) 鍵科學問題的有力工具,作為(wei) 基礎研究在科學前沿領域的全方位拓展,沿著追求原創性的路徑不斷前行。“這些科學計劃和工程對於(yu) 推動世界科技創新與(yu) 進步、應對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看來,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與(yu) 世界各國攜手解決(jue) 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既能提升自身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同時也推動了世界科技創新和進步。這是“為(wei) 解決(jue) 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提供全球公共產(chan) 品,為(wei) 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借力全球資源提升中國創新能力
時至今日,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已經被視作世界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的全球公共產(chan) 品,也是世界科技強國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本國創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台。
“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是聚集全球優(you) 勢科技資源的高端平台,有利於(yu) 麵向全球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培養(yang) 和造就一批國際同行認可的領軍(jun) 科學家、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在葉冬柏看來,這對於(yu) 我國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管理團隊和良好機製,打造高端科研試驗和協同創新平台極為(wei) 有利,能夠“帶動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為(wei) 主向並跑和領跑為(wei) 主轉變。”
據羅德隆介紹,十年來,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中來自中國的職員數量持續上升,目前已突破70人,僅(jin) 次於(yu) 歐盟,並培養(yang) 了多位長江學者,吸引了一批海外千人計劃入選者歸國。這些人才歸國後,在核聚變研究領域引發了“蝴蝶效應”,目前已有超過3400名科學家、2700名學生加入到我國磁約束核聚變技術領域的研發團隊中。
實際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有重點選擇參與(yu) 了國際大洋發現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國際地球觀測組織和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等一些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動我國在基礎理論研究、重大關(guan) 鍵技術突破等方麵逐步實現了由學習(xi) 跟蹤向並行發展的轉變。而這些帶動了我國國內(nei) 建設同步輻射光源、全超導托克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等數十個(ge)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些為(wei) 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王琦安說,在他看來,參與(yu)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經曆最大的收獲是“心態更加開放,一方麵為(wei) 破解世界難題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享受分享科研成果的喜悅;另外一方麵也積累了溝通的智慧和管理的經驗”。
以全球視野謀劃未來科技方向
從(cong) “參與(yu) ”到“牽頭”,兩(liang) 個(ge) 字的變化意味著視野從(cong) 聚焦中國拓展到關(guan) 注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這是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定位,根據《方案》,我國將堅持中方主導、前瞻布局、分步推進、量力而行的整體(ti) 思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提升戰略前沿領域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打造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新平台。
在羅德隆看來,要做“領舞者”,還要麵對很多困難和挑戰,“要牽頭組織,首先要能夠聚焦國際科技界普遍關(guan) 注、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和科技進步影響深遠的研究領域,選擇出能夠在國際上引起廣泛共鳴的項目。其次,要具有吸引別國參與(yu) 的國家影響力,同時如何協調各國利益,管理來自不同文化的團隊也是很大的考驗。”
盡管不容易,但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承擔該負有的國際責任的決(jue) 心堅若磐石。根據《方案》,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目標已經非常明確,將麵向2020年、2035年以及本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到2020年和2035年這兩(liang) 個(ge) 時間節點前,分別培育3~5個(ge) 和6~10項目。在2020年還啟動1~2個(ge) 我國牽頭組織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初步形成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機製做法,而到2035年則要啟動培育成熟項目,形成我國牽頭組織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初期布局。
在這些進展的基礎上,到本世紀中葉,要實現培育若幹項目,啟動培育成熟項目,我國原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在國際科技創新治理體(ti) 係中發揮重要作用,持續為(wei) 全球重大科技議題作出貢獻的目標。
號角已經吹響,前行的腳步不能遲疑。據葉冬柏介紹,這項工作將采取試點先行、分步推進原則,與(yu) 麵向2030年的重大科學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研究布局統籌協調。在具體(ti) 領域方麵,葉冬柏表示:“將圍繞物質科學、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地球係統、環境與(yu) 氣候變化、健康、能源、材料、空間、天文、農(nong) 業(ye) 、信息以及多學科交叉領域遴選具有合作潛力的若幹項目進行重點培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工信部“出手”調查“WiFi萬能鑰匙”等“蹭網”APP
工信部網站4月2日發布網絡安全管理局關於“蹭網”類移動應用程序的通報。通報稱,近日據有關媒體報道,移動應用程序“WiFi萬能鑰匙”和“WiFi鑰匙”具有免費向用戶提供使用他人WiFi網絡的功能,涉嫌入侵他人WiFi網絡和竊取用戶個...[詳細] -
光明日報評論員:科技創新正迎來全球大科學時代
經中央批準,國務院日前發布了《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方案》的發布,表明了我國為解決世界性大科學難題,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詳細] -
科學數據,如何科學管理
《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8年1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範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詳細] -
洛桑平措:11年,隻為開辟一條“新天路”
2018年3月21日,“成拉複線”的正式運行,使原有成都——拉薩對飛的單一航路徹底轉變為“來去分開,隔離飛行”的大通道格局。這一天,洛桑平措奮鬥了11年的職業夢想也終於實現了。洛桑平措是民航西藏區局拉薩區域管製室主任,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