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向科技強國邁進的必答題

操秀英 發布時間:2018-04-09 16:36:00來源: 科技日報

“這個(ge) 文件非常非常重要。”對於(yu) 新近出台的《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連用兩(liang) 個(ge) “非常”來強調其意義(yi) 和必要性。

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首次提出,我國應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以下簡稱“大科學計劃”),隨後,這一決(jue) 策被寫(xie) 進《“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此次出台的《方案》則為(wei) 這一戰略任務描繪了具體(ti) 路線圖。

為(wei) 何此時出台《方案》,強調“牽頭”有何深意?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國際大科學計劃可催生重要原創成果

“我們(men) 身在國外的科學家聽到《方案》出台的消息都備受鼓舞。”美國匹茲(zi) 堡大學物理天文係教授、粒子物理—天體(ti) 物理—宇宙學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物理係千人講席教授韓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人類開拓知識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決(jue) 重大全球性問題的重要手段,是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創新競爭(zheng) 力的重要體(ti) 現。”韓濤說,《方案》的出台說明中國已充分認識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這是是否進入發達國家的標誌”。

“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一個(ge) 國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講席教授趙立平這樣認為(wei) 。

王貽芳認同這一觀點。“中國的科技創新已步入以跟蹤為(wei) 主轉向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必須通過大科學計劃這個(ge) 平台與(yu) 國際同行同台競技,拾差補缺,得到認可。”他認為(wei) ,這是讓中國整體(ti) 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的重要手段。

眾(zhong) 所周知,國際大科學計劃以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為(wei) 目標,是基礎研究在科學前沿領域的全方位拓展,對於(yu) 推動世界科技創新與(yu) 進步起到支撐作用。“在這個(ge) 過程中可以培養(yang) 一支高素質隊伍,攻克關(guan) 鍵工程技術,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多個(ge) 領域起到促進作用。”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分析。

吳嶽良舉(ju) 了個(ge) 例子。“萬(wan) 維網就是因歐洲核子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需要交流而誕生的。”

另外,王貽芳認為(wei) ,目前國內(nei) 不少大科學工程的產(chan) 出及效果有待加強,國際競爭(zheng) 力仍不夠,通過國際合作,可以改進國內(nei) 大科學工程在評審、考核方麵的一些方法。

現在是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的最好時機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們(men) 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都有了較好儲(chu) 備,在大科學計劃的管理方麵也有一定基礎。”吳嶽良認為(wei) 。

吳嶽良分析,大科學計劃的周期都較長,“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醞釀,引力波探測實驗也經過40年的發展,所以我們(men) 此時提出要牽頭大科學計劃,是放眼未來的舉(ju) 措,也與(yu) 新時代的發展目標相契合。”

“中國已經有了牽頭組織實施大科學計劃的基礎。近年來我們(men) 的科研經費大幅增長,讓實施100億(yi) 量級的大科學計劃有了可能;有很多領軍(jun) 人物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並帶動一批高水平團隊,‘青年千人’等計劃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學家回國。”韓濤補充道。

王貽芳則堅信,目前是中國開始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的最好時機。“如果早20年,我們(men) 實力不夠,再晚的話就會(hui) 錯失機遇。”

“以我為(wei) 主”是自信也是責任

為(wei) 何要強調牽頭?王貽芳說,大科學計劃要集全球力量來解決(jue) 重大基礎科學問題,“作為(wei) 國際社會(hui) 的一員,任何有能力的國家都有責任來做這件事”。

“牽頭是要以我為(wei) 主,而參與(yu) 隻是跟班,如果你一直是以一個(ge) 二流或三流成員的身份來參與(yu) 的話,怎麽(me) 能成為(wei) 科學中心、科技強國?”王貽芳說。

“從(cong) 資金占比來看,承擔費用多的國家,自然能優(you) 先選擇大科學計劃中最核心的科研項目,也就率先掌握了其中最關(guan) 鍵的成果和技術。”王貽芳說,率先提出並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可以在學術競爭(zheng) 中占據先機,產(chan) 出的成果也將是真正的原始創新。

早在2015年,趙立平就與(yu) 美國、德國的微生物學家一道,呼籲國際社會(hui) 聯合啟動“國際微生物組計劃”。他認為(wei) ,如果中國能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微生物組計劃”,將會(hui) 給中國科技界一次大整合、大創新的難得機遇,導致健康管理與(yu) 慢性病的防控等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並帶來巨大市場機遇。(科技日報北京4月8日電)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幾百個或更多!銀河係中心存在大量黑洞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4月8日電(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篇天文學研究成果,美國科學家的最新觀察證據顯示,銀河係中心存在大量黑洞。從地球角度可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大多數位於星係的核心,而一般認...[詳細]
  • 西藏阿裏、那曲暗夜保護地入選“世界暗夜保護地名錄”

    261109463f7h.jpg
    這片“淨土”的尋覓和保護過程中又有何故事?我們一起去看看。[詳細]
  • 4月起 這些天象可期待

    2017年底雞西出現雙子座流星雨。孫長山攝2018年4月至年底,將有哪些精彩的天象值得關注?據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專家介紹,今年將出現幾次行星衝日,數顆行星將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當然還少不了每年的常客——三場流量穩定...[詳細]
  • 北極麵臨真正“無冰”?

    根據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2日在線發表的兩項研究稱,將人為造成的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製在1.5℃內,與控製在2℃內相比,可以顯著降低北極“無冰”的風險。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急需加大力度減少溫室氣體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