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們(men) 都知道我國曆史文化博大精深,但說起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有多厲害,恐怕了解的人並不多。
為(wei) 了讓人們(men) 對中國科技史上的重要問題有全麵、係統、深入的了解,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日前聯合主辦“格致·考工·源流——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名家講座”,為(wei) 廣大群眾(zhong) 、科學愛好者以及相關(guan) 領域的學生普及科學史知識。
清華大學學生宋珂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來這裏聽講座比聽課堂更有激情,受益匪淺。”據了解,講座共有12場,從(cong) 4月13日起每周五下午在國家圖書(shu) 館開講。講座內(nei) 容包括古代數學、醫學、農(nong) 學、天文曆法、冶金、琢玉、紡織、建築、軍(jun) 事技術等諸多方麵內(nei) 容,涉及相關(guan) 學科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兼顧科學發現與(yu) 技術發明、文獻記載與(yu) 現實應用、技術流變與(yu) 社會(hui) 影響、時代價(jia) 值與(yu) 中西比較。
國家圖書(shu) 館館長、黨(dang) 委書(shu) 記、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韓永進表示,宣傳(chuan) 介紹我國源遠流長的科學發展脈絡、浩如煙海的科技發明成果,開展科普教育,是當今科技、文化工作者的重要社會(hui) 擔當和曆史使命。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張柏春以“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的思考”為(wei) 題作了這一係列講座的第一講,對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的重大問題、主要線索進行總括性綜述,受到在場觀眾(zhong) 的一致好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為極寒地區高鐵安上“中國芯”
提起高速鐵路,你會想到列車飛馳,軌道筆直;少有人注意牽引網、線路槽、信號房、配電樓,那才是高鐵的中樞神經。“四電”係統,行內稱為“高鐵之芯”。科技日報記者4月23日走進黑龍江哈牡高鐵工地,見證極寒地區的高鐵如何安上...[詳細] -
歐洲科學家呼籲建跨國人工智能研發中心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道,為培養頂尖人才並將他們留在歐洲,英國、法國、德國、瑞士、以色列和荷蘭科學家聯合發表公開信,提議在歐洲創建一個大型跨國研究所,專門開展世界級的人工智能(AI)研究。他們相信,這樣做將帶來新的就...[詳細] -
“蓋亞”更新銀河係三維地圖數據
《科學美國人》雜誌官網25日報道稱,歐洲空間局(ESA)的“蓋亞”探測器本月發布最新數據集,詳細介紹了銀河係超過13億顆恒星的位置和運動情況。這份最新的三維地圖數據集基於過去兩年內對單顆恒星及其運動的25次單獨觀察所得,...[詳細] -
中國轉基因產業呼喚專利保護
“在轉基因問題上,不掌握基因專利等核心技術,產業發展必然受製於人。”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林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4月26日是第18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目前我國隻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番木瓜商業化生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