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基因問題上,不掌握基因專(zhuan) 利等核心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必然受製於(yu) 人。”25日,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林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4月26日是第18個(ge) 世界知識產(chan) 權日。
目前我國隻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番木瓜商業(ye) 化生產(chan) 。但是,如有未來我們(men) 要商業(ye) 化種植其他轉基因作物,專(zhuan) 利將是繞不開的坎。
技術無法保密必須依靠專(zhuan) 利
“轉基因技術有一個(ge) 很重要的特點——逆向工程非常容易實現。如今DNA測序非常簡單,通過向商業(ye) 測序機構購買(mai) 服務,大規模的測序就很容易破解轉基因產(chan) 品。”中科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薑韜介紹。
轉基因無法通過“技術秘密”的方式保護,就必須依靠專(zhuan) 利來保護。
因此,“一個(ge) 基因造就一個(ge) 產(chan) 業(ye) ”就此言非虛。林敏介紹,利用抗蟲和抗除草劑基因培育的第一代轉基因作物,從(cong) 1996年產(chan) 業(ye) 化到2016年種植麵積增長了110倍,種植麵積累計達21億(yi) 公頃,獲得5.74億(yi) 噸作物的經濟收益,價(jia) 值達1678億(yi) 美元。
在掌握以核心技術支撐的專(zhuan) 利後,帶來的就可能是壟斷。一個(ge) 基因應用專(zhuan) 利在法定保護期內(nei) 有可能壟斷一個(ge) 產(chan) 業(ye) 。
“孟山都、杜邦先鋒等5大跨國公司利用其基因專(zhuan) 利和品種,已控製著國際種業(ye) 市場70%的份額。”林敏說。
以巴西轉基因大豆產(chan) 業(ye) 化和印度轉基因棉花產(chan) 業(ye) 化為(wei) 例,這兩(liang) 個(ge) 國家雖然產(chan) 業(ye) 化發展很好,也大量出口轉基因產(chan) 品,但其核心技術,比如所采用的基因,還是被孟山都控製。
“如果我國沒有自主的抗蟲基因,中國國產(chan) 抗蟲棉就不可能占據國內(nei) 95%的市場。”林敏說。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於(yu) 掌握核心技術及專(zhuan) 利
“全球轉基因大豆的研發勢頭仍然強勁,中國專(zhuan) 利與(yu) 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比如從(cong) 2011年開始,我國成為(wei) 全世界專(zhuan) 利申請量第一大國,但我國的專(zhuan) 利質量普遍不高,尤其是在轉基因大豆技術研究方麵尚在起步階段。”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科技管理處副處長王友華說。
其他轉基因作物的專(zhuan) 利情況如何呢?
“在轉基因重大專(zhuan) 項等國家科技計劃經費的支持下,我國轉基因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基因工程相關(guan) 的授權專(zhuan) 利數量從(cong) 2008年開始直線上升,2015年達1919項,低於(yu) 美國的2681項而處於(yu) 國際第二位,但遠高於(yu) 排後三位的日本、德國和英國。”林敏說。
“在當前高新技術中,轉基因技術最具備彎道超車的特征,現代生物技術發展本質上是依賴於(yu) 新的發現和發明,具有顛覆性、跨越性,而不是老技術的升級。占據轉基因技術的製高點,關(guan) 鍵在於(yu) 我們(men) 自己得掌握相關(guan) 核心技術及專(zhuan) 利。”薑韜說。
目前,全球農(nong) 業(ye) 基因工程育種技術發展已進入一個(ge) 戰略決(jue) 戰的關(guan) 鍵時期。
“美國等農(nong) 業(ye) 發達國家利用自身技術,全力爭(zheng) 奪全球基因工程產(chan) 品國際市場,我國基因工程技術及其產(chan) 業(ye) 發展麵臨(lin) 著日趨嚴(yan) 峻的國際挑戰和市場競爭(zheng) 。”在林敏看來,我國已具備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實力,特別是我國轉基因抗蟲抗草甘膦玉米產(chan) 業(ye) 化的技術條件已基本成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也迫切需要,應盡快推進其產(chan) 業(ye) 化應用。
同時,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銀良建議科研人員,在麵臨(lin) 普遍性的知識產(chan) 權時,無論是為(wei) 公益目的還是為(wei) 產(chan) 業(ye) 目的,研究人員和機構都需謹慎,至少應當在確定研發主題前進行專(zhuan) 利檢索和分析,從(cong) 而既能夠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chan) 權,又能夠爭(zheng) 取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有實質的技術進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石墨烯將光“壓縮”在單原子尺度內
據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西班牙巴塞羅那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研究人員創造了利用石墨烯限製光的最新紀錄。他們將光“壓縮”在單個原子大小的空間內,這一成果有助於研發超小型光開關、探測器和傳感器。光...[詳細] -
我國海洋腐蝕每年損失7000億
悄無聲息的腐蝕,其破壞力比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更為嚴重。自2015年來,依托中國工程院重大谘詢項目“我國腐蝕狀況與控製戰略研究”,包括近30位院士在內的200位科技工作者,針對基礎設施、水環境等5大領域,開展了一次腐蝕...[詳細] -
無人機搭載監測儀 高空鎖定“黑廣播”
路麵上一輛正在行駛的麵包車,看似並無異樣其實車內正在發送“黑廣播”,附近住戶和通訊設備飽受其擾;一架飛行的六旋翼無人機通過搜索後發現信號並快速定位,無人機很快就跟上車輛進行持續跟飛……記者23日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詳細] -
中國製造告別大而不強 這條路並不平坦
馳騁的高鐵、橫跨滄海的港珠澳大橋,蒼穹之上現“悟空”、深海之下有“蛟龍”……這些年,中國製造吐故納新、正在全方位發力,人們日益感受到其魅力。與此同時,在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的實力和質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