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搶占製高點,才能在人工智能“馬拉鬆”中立於不敗之地

張蓋倫 發布時間:2018-05-02 13:45:00來源: 科技日報

委員專(zhuan) 家在十三屆全國政協首次雙周協商座談會(hui) 上呼籲——搶占製高點,才能在人工智能“馬拉鬆”中立於(yu) 不敗之地

近日,十三屆全國政協第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hui) 在京召開。會(hui) 議聚焦的話題是人工智能的發展與(yu) 對策。

我國人工智能的成績單亮眼:論文專(zhuan) 利數量躋身世界前列,部分技術已經世界領先。而且,智能產(chan) 品和應用大量湧現,一批領軍(jun) 企業(ye) 快速成長……不過,在委員和專(zhuan) 家看來,仍要重視我國人工智能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yu) 不足,盡快搶占科技製高點,才能在這場“馬拉鬆”中立於(yu) 不敗之地。

夯實基礎,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科技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王誌剛介紹,世界主要國家都已將人工智能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我國人工智能發展也已經取得重要進展。但整體(ti) 來說,與(yu) 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委員和專(zhuan) 家指出,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國尚缺少重大原創成果,基礎理論、核心算法主要來源於(yu) 發達國家;高端芯片、重要產(chan) 品與(yu) 係統等還被跨國巨頭壟斷。

讓全國政協委員、科教衛體(ti) 委員會(hui) 副主任曹健林憂慮的是,GPU、ASIC、FPGA等硬件對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起到了重要驅動作用,但在這些方向上,唱主角的還是歐美公司。“美國在人工智能芯片上的投入仍全球領先,未來極有可能繼續保持在基礎軟硬件方麵的優(you) 勢。”

與(yu) 會(hui) 人員指出,將來在人工智能的關(guan) 鍵技術上,可能西方國家“能卡你的都會(hui) 卡你”。搶占製高點,很有必要。

中科院計算所智能處理器中心主任陳雲(yun) 霽做的就是智能芯片,作為(wei) 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紀的創始人,陳雲(yun) 霽感慨,智能芯片領域的國際競爭(zheng) 已經愈發激烈。

“我的建議是,盡快製定智能芯片的國家標準,尤其是指令集的國家標準。”陳雲(yun) 霽說,X86指令集和ARM指令集主導了信息時代的發展。人工智能時代,不能再走老路,應形成以中國為(wei) 主導的指令集標準。

還有一個(ge) 問題,就是投資不足。

曹健林強調,每年我國在處理器、芯片領域的社會(hui) 投資不到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基礎芯片的差距在今後可能繼續拉大。國家在加大研發支持的同時,也要鼓勵企業(ye) 合作、並購,加快提升我國智能芯片研發能力。

“英特爾每年的研發投入在100億(yi) 美元以上,光靠國家出錢是遠遠不夠的。”陳雲(yun) 霽說,能否借用更多金融手段,對芯片企業(ye) 予以支持。

要有一流研究機構,精準引進一流人才

“新的人工智能顛覆性技術的出現,應該是大概率事件。”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徐波表示,要站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最前沿,才能在這場馬拉鬆式比賽中立於(yu) 不敗之地,“否則極有可能在技術拐點出現時丟(diu) 失發展優(you) 勢”。

何出此言?徐波補充解釋,他們(men) 判斷大概在2025年之前,人工智能領域會(hui) 有新的顛覆性技術出現。如今的主流技術是大數據為(wei) 主導的深度學習(xi) 技術;未來的技術,可能靠的是“小數據”——你不用“喂”機器海量“數據糧食”,它也能通過跟環境的交互,學會(hui) “舉(ju) 一反三”。“這一改變已經初見端倪。”

徐波指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研究隊伍與(yu) 工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礎研究分散,技術和產(chan) 業(ye) 分隔,使得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優(you) 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可以通過國家實驗室這個(ge) 組織形式,協同跑出中國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加速度。”

在徐波的構想中,國家實驗室的建設要選擇有前瞻性布局、有卓越研究和人才基礎及係統化研究實力的成建製隊伍,整合各類互補性研究力量和平台資源,形成新的戰鬥力。

國家實驗室的主要使命和目標,是通過跨界的基礎性原理、機理突破和融合,驅動和重塑從(cong) 算法、芯片、終端、服務器至操作係統的技術開放生態。行業(ye) 龍頭和科技型企業(ye) 也應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國家實驗室要實現技術生態和應用生態的連接。

王誌剛也表示,國家下一步應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創新體(ti) 製機製,建設若幹世界級研究機構和創新基地。曹健林直言,要建設幾個(ge) 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機構,力爭(zheng) 吸引排名前列的頂級科學家入駐。

強調頂級科學家,是因為(wei) 我國尤其缺人工智能的領軍(jun) 人才和團隊。在未來,人才可能成為(wei) 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掣肘。“要設立專(zhuan) 門渠道,製定特別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回流,實現高端人才的精準引進。”曹健林說。

全國政協委員、京東(dong) 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dong) 對此也有話講:企業(ye) 想從(cong) 國外引進“大神”,但進了業(ye) 界,沒了學界頭銜,“大神”心裏總有疙瘩。“國家‘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等人才計劃,能不能也把企業(ye) 人工智能人才納入進來?”

有委員建議,可以構建院校和企業(ye) 之間的學術交流和溝通平台,把民企的領軍(jun) 人才納入國家人才體(ti) 製範疇,讓優(you) 秀的產(chan) 業(ye) 人才能夠同等地參與(yu) 高校科研和人才培養(yang) ,參與(yu) 職稱評定和學術評獎。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歐洲科學家呼籲建跨國人工智能研發中心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道,為培養頂尖人才並將他們留在歐洲,英國、法國、德國、瑞士、以色列和荷蘭科學家聯合發表公開信,提議在歐洲創建一個大型跨國研究所,專門開展世界級的人工智能(AI)研究。他們相信,這樣做將帶來新的就...[詳細]
  • 服務機器人 何時進家門?

    日前,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在沈陽啟動。圖為工程師對機器人進行檢測。本報記者何勇胡婧怡攝近年來,人工智能不斷獲得資本追捧,國內包括阿裏、騰訊、百度在內的多家企業都已開始在人工智能領域謀篇布局。美國也有研究報告指出...[詳細]
  • “貓鼠遊戲”讓機器更“聰明”

    當前,人工智能的計算力、識別力快速發展,但想象力、創造力仍有不足。為破解這一局限,科學家設計出一套類似“貓鼠遊戲”的技術,讓人工智能在自動學習中變得更“聰明”。這種技術被稱為“對抗性神經網絡”技術,美國《麻省理工...[詳細]
  • 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 2020年規模將破1600億

    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2020年規模將破1600億記者22日從“2018中國IT市場年會”現場獲悉,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700億元,隨著國家規劃的出台,各地人工智能相關建設將逐步啟動,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