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

喻思南 發布時間:2018-05-28 15:1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如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受訪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我國正加速從(cong) 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要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成為(wei)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就必須擁有一批一流科技期刊。做大做強科技期刊涉及出版機製、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以及科技管理政策等多個(ge) 方麵,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各部門、科學共同體(ti) 協同推進。

針對當前學術評價(jia) 過於(yu) 注重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的問題,多位科技期刊主編表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培育中國科技界自身的認同感,打破“唯SCI論”,建立新的評價(jia) 導向和機製,推動國內(nei) 優(you) 秀中文期刊與(yu) SCI期刊同質等效。

《Plant Diversity》(《植物多樣性》)主編周浙昆建議,我國應探索建立一套適應中國科研產(chan) 出特點的評價(jia) 體(ti) 係,替代單純以SCI為(wei) 導向的評價(jia) 體(ti) 係,吸引科學家將優(you) 秀成果發表在國內(nei) 高質量科技期刊上。“比如,國家基金和科技部資助的項目在結題驗收時,可以要求有適當比例的成果在國內(nei) 期刊上發表。”

《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主編朱邦芬院士認為(wei) ,我國的中文科技期刊應與(yu) 英文科技期刊分工合作,共同推動我國科技事業(ye) 的進步。他指出,中文期刊應當在醫學衛生、工程技術、科普等以中國讀者為(wei) 主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而一些原創性基礎成果,從(cong) 國際競爭(zheng) 和影響力考慮,還是應該通過英文推送到國際科技領域,“但不應片麵地唯影響因子論,原創性越強、越重要的成果,應首先考慮在國內(nei) 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上發表。”

管理部門和科技界已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勵科學家在國內(nei) 科技期刊上發表成果。比如,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優(you) 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水平、創新性和社會(hui) 價(jia) 值,推動各類公共資金資助的科研成果優(you) 先在國內(nei) 中英文期刊上發表,推進已發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內(nei) 存儲(chu) 到開放的公共知識庫,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再如,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二十次會(hui) 議決(jue) 定,從(cong) 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選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應有1篇在國內(nei) 優(you) 秀期刊上發表。不少專(zhuan) 家表示,此舉(ju) 對科技界產(chan) 生了很好的導向作用。他們(men) 建議,未來這一比例還可再提高,同時推廣到科技部、基金委等財政科技項目上。

探索市場化運營、管理的現代出版模式

專(zhuan) 家表示,我國科技期刊要做大做強,必須探索市場化運營和管理的出版模式。此前,我國一些科技期刊重學術發展、輕市場經營,造成了科技期刊市場運營能力缺乏、自主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

“我國目前有179種期刊被SCI收錄,這些期刊每年刊發的文章加起來也隻有2萬(wan) 多篇。數量少、規模小,即便期刊的影響因子比較高,在國際科學界的學術影響力也很有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雜誌社編審任勝利說。他認為(wei) ,國內(nei) 科技期刊要做大做強,不僅(jin) 需要提高數量,還要在注重質量的同時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從(cong) 而吸引更多優(you) 秀成果。

專(zhuan) 家分析指出,我國傳(chuan) 統科技期刊出版方式難以適應現代的市場化、集群化運營。針對當前分散辦刊等問題,中國科技出版傳(chuan) 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斌建議,有必要建立優(you) 勝劣汰的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機製,打破期刊主管主辦地域、部門等方麵的政策限製,鼓勵期刊單位以各種形式進行合作或合並,培育集群化的標杆出版企業(ye) 。

彭斌說,從(cong) 國際科技期刊出版的發展態勢看,愛思唯爾、施普林格等國際主要科技出版商已形成壟斷優(you) 勢,它們(men) 不僅(jin) 擁有期刊數量多,而且影響力大。

“我國有必要通過深化科技期刊體(ti) 製機製改革,創新期刊管理、支持期刊差異化發展。應注重加強學科、地域等方麵的聯合,努力實現同一主辦單位科技期刊的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以學科集群等形式強化科技期刊的品牌影響力和學術競爭(zheng) 力。”彭斌表示。

為(wei) 了改變我國科技期刊與(yu) 科研產(chan) 出不匹配的狀況,國家出台了一係列支持政策和辦法。2013年中國科協啟動“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著重加大對國內(nei) 英文期刊的支持,目前已有明顯成效。

對此,一些專(zhuan) 家表示,通過支持政策能在較短時間內(nei) 提升國內(nei) 期刊的影響因子、國際影響力,但放眼長遠我國仍需要打造有自主品牌的國際化出版與(yu) 傳(chuan) 播平台。受訪專(zhuan) 家建議,應拓展國家對科技期刊的資助範圍和方式,推進多個(ge) 期刊“集群化”聯合發展,實現影響力與(yu) 市場化運營的良性循環。

適應科技發展形勢多創辦英文期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wei) 提升國際影響力,我國大多數英文期刊采取與(yu) 國外期刊或平台合作的形式,即“租平台”出海。

近年來,為(wei) 了適應英文期刊快速發展的形勢,我國提升了英文期刊刊號的審批效率,一批優(you) 秀的英文科技期刊取得了CN號(國內(nei) 統一刊號),影響力不斷提升。但專(zhuan) 家認為(wei) ,同我國科技界的需求相比,英文期刊刊號資源仍然比較緊張。

事實上,不隻是英文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的刊號資源也比較稀缺。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jia) 研究中心副主任伍軍(jun) 紅認為(wei) ,相對於(yu) 科技工作者數量,我國的科技期刊總數偏少。從(cong) 刊均載文量來看,2016年中國科技期刊刊均載文量為(wei) 282.6篇,而SCI收錄期刊刊均載文量隻有201.7篇。可見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少而需求大,刊均發文量大於(yu) 國際期刊。

“因為(wei) 刊號不足,一些學科在國內(nei) 核心科技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有時候比在國外SCI科技期刊發表文章還要難。”伍軍(jun) 紅認為(wei) ,科技期刊出版運營要實現市場化,首先要出版足夠多的科技期刊,才可能通過優(you) 勝劣汰,在競爭(zheng) 中湧現出高質量的科技期刊。

“目前刊號資源稀缺,反倒使一些編輯部門得以借助刊號資源維持生存,而不是通過提高辦刊質量贏得市場。”伍軍(jun) 紅分析說。

任勝利說,通過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D類項目(新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申請情況可以發現,我國科學界和期刊界在創辦英文期刊方麵有強烈意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期待湧現出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更好的期刊,更好的科學

    張亞非(Nano-MicroLetters主編):Nano-MicroLetters關注的納米/微米研究領域是目前比較熱門的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很受關注,經常能得到快速地傳播,但傳播的精確性不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信息能夠快速地被...[詳細]
  • 讓科學常駐

    對科學來說,在這個即將結束的五月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全國各地一係列重要的科學相關活動輪番上演,比較大型的活動至少包括全國科技周、中國科協年會、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2050雲棲大會以及即將舉行的全國科技工...[詳細]
  •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大國競爭背後是科技實力的較量

    5月26日,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在浙江杭州開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在開幕致辭中談及當代科技工作者的擔當和使命,他以近期的中美貿易摩擦舉例說,“大國競爭背後是科技實力的較量,沒有強大的科...[詳細]
  • 關注12個領域60個重大問題 科協年會很有料

    科技界一年一度的交流盛會——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27日在浙江杭州閉幕。20年前,首屆中國科協年會在杭州召開,20年後,2500餘位國內外科技工作者代表再聚杭州,探討科技創新最新話題,為經濟發展獻計獻策。這屆科協年會有何不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