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讓科學常駐

王大鵬 發布時間:2018-05-28 13:25:00來源: 光明網

對科學來說,在這個(ge) 即將結束的五月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全國各地一係列重要的科學相關(guan) 活動輪番上演,比較大型的活動至少包括全國科技周、中國科協年會(hui) 、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2050雲(yun) 棲大會(hui) 以及即將舉(ju) 行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等等,可以說,這些活動的舉(ju) 辦在公眾(zhong) 中不斷地把科學傳(chuan) 播推上高潮,讓公眾(zhong) 走進科學,也讓科學親(qin) 近公眾(zhong) ,實現科學與(yu) 社會(hui) 的融合,形成有利於(yu) 科學的社會(hui) 文化氛圍。

為(wei) 期八天的全國科技周為(wei) 公眾(zhong) 奉上了一場豐(feng) 富多彩、鮮活有趣的科技盛宴,中科院各個(ge) 科研院所向公眾(zhong) 開放,同時還舉(ju) 辦各種各樣的科學傳(chuan) 播活動,物理所的井蓋塗鴉悄然成為(wei) 網紅,這種科學與(yu) 藝術結合的創新性科學傳(chuan) 播表達方式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和點讚,也更加顯現了科學傳(chuan) 播何以可能這個(ge) 話題。

此外,BAT三巨頭也都分別在貴州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深圳未來論壇以及中國科協年會(hui) 不約而同地談到科學和技術:馬雲(yun) 在杭州中國科協年會(hui) 講“麵對未來,科學家和企業(ye) 家必須完美結合”、馬化騰在深圳未來論壇講“加大投入做好基礎科研,才能具備真正的實力”、李彥宏在貴州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講AI的終極理想。

實際上,加強基礎研究不僅(jin) 僅(jin) 是科學家與(yu) 企業(ye) 家的共識,我國公眾(zhong) 對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也持十分積極的態度,根據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5%的公民讚成“盡管不能馬上產(chan) 生效益,但是基礎科學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應該支持”的看法。筆者認為(wei)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讓公眾(zhong) 認識到基礎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應該是科學傳(chuan) 播活動的一個(ge) 重要方麵,也是促進公眾(zhong) 理解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如何推動公眾(zhong) 對基礎研究的認識則需要從(cong) 多方麵著手,畢竟基礎研究不像應用研究或者說技術那樣看得見、摸得著,因而這就需要創新科學傳(chuan) 播的表達方式,促進科學與(yu) 藝術等多種形式的融合。

應該說,這一係列活動助推了公眾(zhong) 對科學的理解,燃起了公眾(zhong) 對科學的熱情,也為(wei) 科學營造了良好的社會(hui) 氛圍,同時我們(men) 也應該思考如何讓這種熱情長期持續,讓科學真正地融入到大眾(zhong) 文化之中,形成常態,讓科學在公眾(zhong) 心目中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彼時,各種科學傳(chuan) 播活動就不僅(jin) 僅(jin) 是“解渴”的“雪中送炭”,而是讓科學更加深入人心的“錦上添花”了。

當前,科學還是尚未完全融入到大眾(zhong) 文化之中,其中的原因既包括科學在接觸大眾(zhong) 文化方麵亦步亦趨,也包括大眾(zhong) 文化並未充分意識到科學所帶來的重要影響,因而有必要推動二者的融合與(yu) 交流,當然,在這方麵我們(men) 已然看到一些端倪,不同的群體(ti) 在嚐試著推動科學與(yu) 文化的交融。

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men) 往往在很多時候傾(qing) 向於(yu) 采取標簽化的做法,比如將某檔電視節目貼上科普節目或者科技節目的標簽,而這其實已經不自覺地劃定好了其傳(chuan) 播的範圍,因而也不太容易突破其固有的閾值,那麽(me) 其效果也隻能局限在某些圈子內(nei) ,筆者傾(qing) 向於(yu) 認為(wei) 把科學與(yu) 藝術融合起來的科學傳(chuan) 播形式未必要刻意地標上科學傳(chuan) 播的標簽,我們(men) 很難說《生活大爆炸》是科學節目,還是娛樂(le) 節目,但是這並不妨礙它把很多科學元素作為(wei) 貫穿在整個(ge) 劇情中的“梗”。因而讓科學與(yu) 藝術以及其他因素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擴展其傳(chuan) 播的邊界,甚至實現某種形式的跨界,進而放大科學的影響範圍,讓科學無處不在,真正讓科學常駐。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科學走下"神壇"引爆公眾科學日

    今天的北京氣溫驟降,陰雨襲來,不過絲毫沒有影響天文愛好者的熱情。上午9點,國家天文台的大門前已排起長龍——這是一年一度的“科普盛宴”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活動現場,上千名來訪者到此一探宇宙之美,感受科學魅力。5月19日...[詳細]
  • 體驗科學樂趣 培養創新精神

    體驗科學樂趣,培養創新精神。[詳細]
  • 科普教育走進國家圖書館

    雖然人們都知道我國曆史文化博大精深,但說起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有多厲害,恐怕了解的人並不多。為了讓人們對中國科技史上的重要問題有全麵、係統、深入的了解,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日前聯...[詳細]
  • 向科技強國邁進的必答題

    “這個文件非常非常重要。”對於新近出台的《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連用兩個“非常”來強調其意義和必要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