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創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開幕式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創新從(cong) 來都是九死一生’,說明創新之艱難。”聽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中科院院士李林深有感觸:我們(men) 搞創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5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的講話中,多次談到創新,強調了創新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兩(liang) 院院士聆聽了總書(shu) 記的講話後,深感振奮。兩(liang) 院分別召開了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話座談會(hui)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在座談會(hui) 上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院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望院士們(men) 帶領團隊,從(cong) 宏觀到微觀促進中國夢的實現。“總書(shu) 記特別強調了科技競爭(zheng) 就是人才競爭(zheng) ,有了人,才有科技,才能複興(xing) 。總書(shu) 記要求我們(men) ,充分發揮院士及團隊在科研中的引領作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許多院士就創新人才問題暢談了自己的學習(xi) 體(ti) 會(hui) 。
中科院院士朱道本說,21世紀,在科研中團隊合作的作用越來越大,並且多學科交叉也是從(cong) 事科研必不可少的。所以人才的成長是和團隊的合作、發展分不開的。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看來,人才評價(jia) 要評價(jia) 人,也要評價(jia) 團隊。“要說走得快,一個(ge) 人走就行了,要走得遠一定得靠團隊。”他說,產(chan) 業(ye) 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靠團隊。
中科院院士楊元喜認為(wei) ,首先,院士群體(ti) 要有使命感,要有擔當,要以自己的品德和言行影響年輕人。“科研人員要把自己的興(xing) 趣同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科院院士楊衛從(cong) 具體(ti) 的人才政策上,談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一個(ge) 研究項目做完了,其中的某人由於(yu) 研究比較出色而被評為(wei) 人才。“項目評出的人才不能成為(wei) 一個(ge) 永久性人才的標簽,更不能成為(wei) 人才市場的一個(ge) 砝碼。他隻是那一時段的優(you) 秀的科研工作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餘(yu) 少華回憶,總書(shu) 記在講話中強調要提升創新體(ti) 係的效能,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評價(jia) 製度,正確評價(jia) 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jia) 值、技術價(jia) 值、經濟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cong) 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jia) 體(ti) 製當中解放出來。院士們(men) 聽到這裏時,都激動得鼓起掌來。後來,總書(shu) 記又強調要改革片麵地將論文、專(zhuan) 利、資金數量作為(wei) 人才評價(jia) 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住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院士們(men) 再次熱烈鼓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曉紅也對院士們(men) 的幾次掌聲記憶猶新,他對總書(shu) 記要求改革束縛工程科技人員的不合理政策充滿期待。
中科院院士郭雷認為(wei) ,現在我們(men) 有了精準扶貧,借鑒這一做法,在科研評價(jia) 問題上可以搞精準評價(jia) ,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不能搞各個(ge) 部門在評價(jia) 上一刀切,要通過評價(jia) 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men) 的潛能。
中科院院士丁仲禮認真學習(xi) 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他認為(wei) ,總書(shu) 記在講話中提到了國家科研體(ti) 係的整體(ti) 效能問題。我們(men) 國家在科研上有大學,有中科院,有國防科研機構,有部委研究機構,有地方研究機構,還有國企、民營的科研機構。這個(ge) 體(ti) 係的各個(ge) 方麵如何定位、如何評價(jia) 應該是有差別的,應有一套具體(ti) 的方案協調,使各路大軍(jun) 在科研體(ti) 係中各有側(ce) 重。郭雷院士也認為(wei) ,作為(wei) 創新單元的各個(ge) 部分,要高效地協調起來,搭建一個(ge) 平台,發揮整體(ti) 效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guan) 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中科院院士郭華東(dong) 對此非常認可。他說,自主創新更需要全球的科技資源。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我們(men) 要包容,要開放,要融入全球的科技創新網絡中,“如果關(guan) 起門來就很難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看來,作為(wei) 院士,必須在開放層麵與(yu) 國際接軌,同時敢於(yu) 走自己的路,緊扣中國實際、解決(jue) 中國問題、提供中國智慧、打造中國風格的自主創新體(ti) 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習近平說了這“12345”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對建設科技強國作出何種判斷?又提出哪些要求?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詳細] -
習近平妙喻科技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闡述了他對科技與強國關係的深刻洞察,其中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讓人印象深刻。央視網特進行梳理,邀您一同學習領悟總書記小比喻背後蘊含的大方略。 [詳細] -
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
吸引科學家將優秀成果發表在國內高質量科技期刊上如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受訪專家普遍認為,我國正加速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要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就必須擁有一批一流科技期刊。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