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綜藝後,科學能流行起來嗎?
近日,一檔主打機器人格鬥的綜藝節目《這!就是鐵甲》正在網上熱播,掀起一大波討論,給本就熱度很高的科技類綜藝“火上澆油”。
科技類綜藝的出現給綜藝市場注入一股“清流”,也給憂心於(yu) 孩子隻認識明星不認識科學家的人們(men) 帶來驚喜。輾轉騰挪的無人機、能說會(hui) 道的語音機器人,還有以往多在學術場合現身的科學大咖……他們(men) 的加入會(hui) 改寫(xie) 科普生冷的麵貌,讓科學流行起來嗎?
門檻高難度大 需要科學家
5月25日召開的石景山區“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上,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同時也是第二季《加油向未來》節目的科學策劃吳寶俊從(cong) 科普角度解讀了電視科普綜藝節目的製作。在他看來,科技類綜藝投資大、難度高,給科學的流行帶來了機會(hui) 。
吳寶俊表示,傳(chuan) 統的訪談類、相親(qin) 類、音樂(le) 類綜藝節目以娛樂(le) 休閑為(wei) 目的,門檻低受眾(zhong) 廣,開發和製作難度小。但科普節目不同,無論對於(yu) 綜藝節目從(cong) 業(ye) 者還是普通觀眾(zhong) ,科學都是他們(men) 的認知中“最遙遠的地帶”,開發節目的難度很大。“以前綜藝節目製作人和科普、科研人員之間有明顯的鴻溝,大家沒有交集。在科學圈裏甚至存在一種對綜藝的反感情緒,科學同行參與(yu) 節目的比例遠遠小於(yu) 其他職業(ye) 。”吳寶俊表示。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以前很多科技類綜藝節目中常常難覓科學的影子,甚至還有偽(wei) 科學出沒。
內(nei) 容接地氣 科學形象悄然轉變
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在吳寶俊擔綱策劃的綜藝節目中,來自中科院物理所的曹則賢教授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張雙南教授都加入其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最終呈現的節目中既有蛟龍號、載人航天、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高大上的技術,也有人體(ti) 導電試驗等接地氣的內(nei) 容。節目全網播放量約5億(yi) 次,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爆款綜藝”。“這對於(yu) 綜藝節目來說可能不是特別好的成績,但是它作為(wei) 一個(ge) 科普節目,這個(ge) 成績是空前的。”對於(yu) 科學和綜藝的“聯姻”,一邊牽線搭橋一邊親(qin) 力親(qin) 為(wei) 的吳寶俊很滿意。
“隨著科研人員從(cong) 事科普活動熱情的增加,科技科普圈和綜藝電視圈的合作越來越多,我們(men) 期待未來有更多不同形式的科普節目出現。”吳寶俊說。此外,這些泛科技類綜藝也為(wei) 科學家形象“正名”——科學家並非嚴(yan) 肅的另一種人類,而是和普通人一樣嬉笑怒罵的個(ge) 體(ti) 。
娛樂(le) 容易科普難 未來謹慎樂(le) 觀
艾瑞谘詢最新發布的《2018年中國綜藝行業(ye) 報告》顯示,人工智能、VR、AR等最新技術在綜藝節目中的應用是大勢所趨。比如AI技術加持的《機智過人》,人類最高水平與(yu) 人工智能上演巔峰對決(jue) ,賺足看客眼球。該報告中稱,從(cong) 之前的人工智能評委主持人到獨立的綜藝節目, AI技術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具備娛樂(le) 性、科技感以及教育意義(yi) 。在AR、VR技術方麵,從(cong) 體(ti) 驗類的VR遊戲綜藝到時空變換的VR綜藝,國外已經有成功先例,如芬蘭(lan) 的綜藝節目《傾(qing) 斜》和挪威的《Lost in time》,模式新穎、發展空間大。
工信部互動媒體(ti) 產(chan) 業(ye) 聯盟數字文化工作組組長包冉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也強調了這一點,他認為(wei) ,相較於(yu) 傳(chuan) 統的科普形式,人工智能、AR等先進技術更有表現力,成為(wei) 科普的有效載體(ti) 。“科普既要有幹貨,也得有好的表現形式,人工智能的成熟給科普節目提供了新的可能。”包冉說。以《我是未來》為(wei) 例,為(wei) 了直觀地展示基因技術創造的價(jia) 值,節目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已經滅絕的猛獁象走上舞台,這給了觀眾(zhong) 更具衝(chong) 擊的科技感,符合視頻傳(chuan) 播的規律。
但對於(yu) 此類科普綜藝的前景,包冉表示謹慎樂(le) 觀,“科普綜藝和其他綜藝一樣,依靠廣告招商這種主要的商業(ye) 模式,他們(men) 的第一訴求是市場,科普是第二落點。因此除了科普,這類節目必須滿足綜藝市場的規律。”他表示現階段的大規模湧入是跟風似的繁榮,未來一段時間科普綜藝會(hui) 經曆“自然的回調”。“綜藝市場經過多年廝殺,開發新內(nei) 容已經很難了,今年科普綜藝很多,也受到鼓勵和引導,但還不算真正的藍海。畢竟娛樂(le) 容易,科普很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六十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發布
27日,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副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李洪對外發布了由中國科協組織征集遴選的6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工程技術難題,涉及公共安全、空天科技、信息科技、醫學健康等12個領域。李洪說:“這些...[詳細] -
讓科學常駐
對科學來說,在這個即將結束的五月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全國各地一係列重要的科學相關活動輪番上演,比較大型的活動至少包括全國科技周、中國科協年會、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2050雲棲大會以及即將舉行的全國科技工...[詳細] -
科學走下"神壇"引爆公眾科學日
今天的北京氣溫驟降,陰雨襲來,不過絲毫沒有影響天文愛好者的熱情。上午9點,國家天文台的大門前已排起長龍——這是一年一度的“科普盛宴”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活動現場,上千名來訪者到此一探宇宙之美,感受科學魅力。5月19日...[詳細] -
體驗科學樂趣 培養創新精神
體驗科學樂趣,培養創新精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