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航空軟件困窘,國產飛機設計戴上“緊箍咒”

張曄 發布時間:2018-05-30 12:34:00來源: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

“30多年前,我讀研究生時就在編寫(xie) 飛機設計和分析軟件,當時我國的航空設計軟件跟國外同時起步,但是現在市場已經完全被國外掌控。”說起飛機設計軟件發展曆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NH40飛機總設計師姚衛星覺得不可思議。

自上世紀80年代後,世界航空業(ye) 就邁入數字化設計的新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離開軟件就無法設計的高度依賴。設計一架飛機至少需要十幾種專(zhuan) 業(ye) 軟件,全是歐美國家產(chan) 品。國內(nei) 設計單位不僅(jin) 要投入巨資購買(mai) 軟件,而且頭戴鋼圈,一旦被念“緊箍咒”,整個(ge) 航空產(chan) 業(ye) 將陷入癱瘓。

數字化“造”飛機更靠譜

飛機設計涉及到30多個(ge) 學科專(zhuan) 業(ye) ,每個(ge) 專(zhuan) 業(ye) 都有自己的設計軟件,它們(men) 是飛機設計及性能評估不可缺少的工具。

姚衛星告訴記者,設計飛機全過程在CATIA為(wei) 基礎的平台上開展。首先要從(cong) 氣動外形開始,主要用到的軟件有Fluent、AAA等;然後是結構設計,主要用到的軟件有MSC NASTRAN、Abques、Fatigue、Analsis等;同時開展係統設計,包括操作係統、動力係統、控製係統和人機環境等,主要用到的軟件有ADMS、Simulink等;最後,還要把設計好的部件在計算機中“組裝”成飛機,並輸入各種參數模擬現實環境進行測試。

飛機設計不僅(jin) 流程繁瑣,而且零部件數量龐大,加工製造容不得絲(si) 毫誤差。在手工設計時期,返工修改是飛機製造業(ye) 最常見的通病。以我國飛豹飛機為(wei) 例,如用傳(chuan) 統手工設計,按常規考量估計有近6000張工程更改單。采用數字化設計的飛豹,工程更改單僅(jin) 有1041張,工程量減少80%左右。

據媒體(ti) 報道,設計殲-10飛機時,主起落架主承力結構的整個(ge) 金屬部件是委托國外製造。但造完之後,起落架的收放出現問題,有5毫米的誤差,隻好重新訂貨製造。僅(jin) 僅(jin) 是這一點點的誤差,影響了殲-10首飛推遲了八九個(ge) 月。沒有全數字化的軟件支撐,任何一點細微的誤差,都可能成為(wei) 製造業(ye) 的夢魘。

記者查詢公開報道得知,飛豹有54000多個(ge) 結構件,43萬(wan) 個(ge) 標準件;最新列裝的運-20有近千萬(wan) 個(ge) 零部件。如此複雜的產(chan) 品,沒有全數字化設計,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發令槍響了30年還在原地走

上世紀80年代,得益於(yu) 計算機技術的興(xing) 起,我國的航空設計軟件與(yu) 國外同時起步。

“現在這些名氣很大的軟件,起初都是航空公司或大學科研人員開發的,比如CATIA軟件,功能很強大,現在全球的飛機公司基本都用這個(ge) 軟件在設計,就是法國達索公司一個(ge) 設計室研發的;還有AAA軟件,是美國一個(ge) 大學教授開發的。”姚衛星說,我國的航空設計軟件起步階段與(yu) 國外差不多,也是科研人員根據工作需要琢磨著編寫(xie) 出來的。

例如,中航集團623所上世紀80年代就開發出一款“航空結構分析軟件(HIJF)”,主要功能與(yu) 大名鼎鼎的美國NASTRAN軟件相近,但是現在鮮有人用。

其差別就在於(yu) ,國外軟件開發出來後,會(hui) 根據設計需要,一步步升級改進,目的是使軟件好用易用、讓更多的人使用;而國內(nei) 的軟件開發出來後,隻要計算結果正確,誰也不會(hui) 花精力去美化界麵、增添功能,軟件的使用者也僅(jin) 局限於(yu) 本單位或本科室甚至是某幾個(ge) 人,除此以外,別人既看不懂也不會(hui) 用。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更樂(le) 於(yu) 使用成熟、美觀且好用的國外軟件。

但是,使用國外軟件的代價(jia) 也是相當大的。“比如達索的CATIA,國內(nei) 任何一個(ge) 航空設計單位在這一個(ge) 軟件上花的錢都要上千萬(wan) 。”姚衛星說,航空設計軟件少則幾十萬(wan) 元,多則近千萬(wan) 元,每增加一個(ge) 賬號還要另付一筆費用,過幾年升級版本還要付費。如果要完整地設計一架飛機,需要十幾甚至幾十個(ge) 軟件,花費可想而知。

航空設計軟件自給還需補足市場課

航空設計軟件起早趕晚集,是缺人還是缺錢?都不是。

我國信息產(chan) 業(ye) 已湧現出華為(wei) 等知名企業(ye) ,在某些應用領域甚至領先於(yu) 發達國家。

“航空設計軟件的程序代碼與(yu) 普通軟件並沒有什麽(me) 不同,但是背後需要強大的理論支撐。比如用來設計結構強度的有限元軟件,基本原理就來自我國馮(feng) 康院士提出的‘有限元’理論。”

姚衛星說,他根據自己的研究理論開發的結構疲勞分析軟件,也是業(ye) 內(nei) 公認的“獨門秘籍”,國內(nei) 絕大多數飛機在設計時都請他去計算過結構疲勞強度,國外公司為(wei) 了獲取“秘籍”邀請他當顧問、高薪聘用他的學生,但是都沒有開發出相似的軟件。

在我國航空設計單位中,類似的現象還有不少。可以說,我國並不缺少相應的人才和理論基礎。近年來,有關(guan) 部門也組織科研單位集中力量開發相應軟件,但時至今日,市場上也看不到哪個(ge) 國產(chan) 軟件在流通使用。

“國有科研單位以型號為(wei) 管理目標,導致軟件後續開發難以持續,而民營企業(ye) 又沒有航空專(zhuan) 業(ye) 人才。”姚衛星說,航空設計軟件想要與(yu) 國外媲美,必須有市場化思維。且這類軟件開發周期較長、基礎理論要求高,需要國有科研單位與(yu) 民營軟件公司配合,理順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

“沒有哪個(ge) 軟件是完美的,國家應多研究出台政策,鼓勵國產(chan) 軟件的開發和使用。”姚衛星說,高校院所也應改進考核機製,讓科研人員願意投入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開發一款航空設計軟件且不受評價(jia) 機製的影響成為(wei) 可能。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航空鋼材不過硬,國產大飛機起落失據

    科技日報記者孫玉鬆“如果把發動機和飛控設備比作飛機的心髒和大腦,那麽航空超高強度鋼製作的起落架就是飛機的‘腿腳’。沒有強健腿腳,縱使心髒和大腦再強大,巨人依然站立不起來!”“青年千人計劃”學者、南開大學材料學院教...[詳細]
  • 洪家光:二十年磨一枚航發葉片

    數不清這是洪家光第幾次來北京了,每次來這裏都是他的高光時刻——2016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4月28日,他作為2018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站上了人民大會堂的領獎台。這許多高光時刻的...[詳細]
  • 開普勒望遠鏡即將完美謝幕

    據英國《獨立報》近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盡管“行星獵手”開普勒望遠鏡過去也曾戰勝了不少挑戰,但再出色的英雄也難逃遲暮的命運。目前,其上搭載的燃料僅夠支撐數月,開普勒望遠鏡即將完美謝幕。開普勒太空...[詳細]
  • 各大航企“空中WiFi開機”競速

    編者按:飛機,曾經一度被稱為最後的網絡信息孤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