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創新能力向哪兒要

張柏春 發布時間:2018-06-06 10:52:00來源: 光明日報

近年來,中央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wei) 目標。麵對如此光榮的使命,我們(men) 應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理性判斷我國科技發展所處的階段及其與(yu) 國家發展需求之間的差距,從(cong) 而明晰努力方向和著力點。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逐步建成中國科學院、國防科研院所、中央部委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幾路科研“大軍(jun)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實力大幅度增強,科技“大軍(jun) ”的結構和內(nei) 涵也在不斷演進。在新時代,各路科技“大軍(jun) ”應該扮演怎樣的創新角色?這是關(guan) 係到科技戰略布局與(yu) 體(ti) 製改革的重要問題。

企業(ye) 是技術創新的主體(ti) 。18世紀工業(ye) 革命以來,企業(ye) 及其研發機構完成和參與(yu) 了大多數的技術發明和創新,特別是麵向廣泛市場需求的創新。企業(ye) 最了解產(chan) 業(ye) 的科技創新能力差在哪裏。它們(men) 是為(wei) 了在市場競爭(zheng) 中獲勝和盈利而努力創新,不是簡單地為(wei) 了生產(chan) 新知識而創新。企業(ye) 在創新能力不足的階段,為(wei) 了補短板和盈利而更加重視引進技術和設備,這無可厚非。國家應在貸款、稅收等方麵為(wei) 企業(ye) 提供幫助和政策支持,而不一定是直接向企業(ye) 投入科研經費。當然,企業(ye) 須深化改革,真正建立以創新為(wei) 導向的現代企業(ye) 製度,建設強大的、高水平的研發中心,有效吸納頂尖創新人才,成就創新業(ye) 績。

作為(wei) 一個(ge) 麵對多方麵競爭(zheng) 壓力的大國,我囯需要有自己的戰略科技力量。現代強國和大國的經驗表明,包括國家實驗室在內(nei) 的戰略科技力量可以聚焦國家發展需求,發揮凝聚科技資源的優(you) 勢,做那些分散的企業(ye) 和其他創新單元不好做的大事,特別是那些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活動。這和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經驗是一致的。應用性質的創新須滿足重大的發展需求,而基礎科學研究則追求第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還須著眼於(yu) 長遠發展目標,著力提升科學原創能力,取得國際公認的處於(yu) 領跑位置的成果,起到引領未來發展的作用。

19世紀以來,高等院校發揮著人才培養(yang) 和科學研究等多重功能,與(yu) 科研院所、企業(ye) 在創新能力方麵形成互補。例如,德國科學家獲得了幾十個(ge) 諾貝爾獎,大約一半出自大學,另一半出自具有國家戰略科研力量地位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hui) 及其前身威廉皇帝學會(hui) 。我國高等院校在改革開放後建立起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體(ti) 係,越來越多的院校向研究型大學方向快速發展。我國高等院校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是大規模造就青年人才,源源不斷地為(wei) 企業(ye) 、科研院所、大學、政府部門和其他機構輸送最具創新活力的生力軍(jun) ,同時還大力開展了科學的自由探索及其他創新活動。

我們(men) 很難想象,一個(ge) 知識產(chan) 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有效保護的環境如何能很好地激發人們(men) 的創造力,迸發科技創新活力。創新強國也是知識產(chan) 權保護做得好的國家。在我國,人們(men) 通常將創新文化,或者說科學文化,視為(wei) “軟實力”和軟任務。我們(men) 一直在提倡建設創新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傳(chuan) 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但落實起來總顯得雷聲大雨點小。其實,我們(men) 可以換個(ge) 思路“硬化”創新文化建設,就是通過深化體(ti) 製改革,改進評價(jia) 機製,完善知識產(chan) 權保護等方麵的法規,消減那些有害於(yu) 創新的文化因素。隻有善待創新者,保護他們(men) 的知識產(chan) 權,讓虛假的“創新者”付出應有的代價(jia) ,才能引導更多的個(ge) 人、團隊、企業(ye) 和其他機構投身創新,敢於(yu) 啃硬骨頭,破解製約發展的難題,為(wei) 世界貢獻新知識。

當然,我國仍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的初級階段,在許多科技領域與(yu) 國際領先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關(guan) 鍵領域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過高。在著力提升創新能力的同時,我們(men) 仍須營造一個(ge) 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現在,我國科技論文產(chan) 出已經躍居世界首位。我們(men) 期待科技、經濟、教育等領域都腳踏實地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企業(ye) 早日躋身世界創新型企業(ye) 的榜單前列。(作者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在日前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工程院為2017年新當選的外籍院士頒發證書。多位國際科技“大咖”接過院士證書的情景,為院士大...[詳細]
  • 創新發展不能缺少科學精神的底色

    不創新,無未來。不科學,無創新。一個創新的中國,必然是科學精神豐盈的中國。如果說創新發展鋪陳了新時代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壯麗畫卷,那麽科學精神就是這幅畫卷最為深沉的底色。千秋家國夢,求索科學魂。近代中國曆盡磨難...[詳細]
  • 習近平妙喻科技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闡述了他對科技與強國關係的深刻洞察,其中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讓人印象深刻。央視網特進行梳理,邀您一同學習領悟總書記小比喻背後蘊含的大方略。 [詳細]
  •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習近平說了這“12345”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對建設科技強國作出何種判斷?又提出哪些要求?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