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中美科學家首次在緬甸發現一億年前熱帶蛙類

謝宏 發布時間:2018-06-15 10:02:00來源: 科技日報

記者14日從(cong)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了解到,中美兩(liang) 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鑒定並描述出一個(ge) 全新的蛙類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本次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共有四件,由科學家們(men) 於(yu) 2015年至2016年間陸續在緬甸發現,並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hui) 等項目資助下,完成了對這些化石的分析鑒定工作。

據介紹,這是人們(men) 首次在緬甸地區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歸屬於(yu) 大約1億(yi) 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成為(wei) 迄今為(wei) 止發現最古老的蛙類琥珀化石記錄。此前僅(jin) 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兩(liang) 地發現過蛙類琥珀化石,且均來自約2000至3000萬(wan) 年前的新生代時期。

這項研究的領銜科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告訴記者:“這四件蛙類化石標本保存情況完好,其中一隻體(ti) 長2.2厘米,保存了包括了頭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內(nei) 的骨架。還有一隻體(ti) 長約7毫米,保存了頭部之外的全部身體(ti) 部分以及大量軟組織,其它兩(liang) 個(ge) 個(ge) 體(ti) 保留了肢部。”

顯微CT為(wei) 這些小型蛙類提供了詳細的、立體(ti) 的三維解剖結構,這在傳(chuan) 統的蛙類化石中是難以實現的。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對記者表示,這批標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有些許腐爛,已經暴露出骨骼,這種情況反而對顯微CT等無損設備的成像十分有利,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學者們(men) 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

通過分析CT數據,另外一位參與(yu) 研究的學者,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愛德華?斯坦利博士認為(wei) :“這隻蛙很可能還沒有成年,從(cong) 它缺失耳柱骨,腕部等區域還未完全骨化來推斷的,它可能還不到2歲。從(cong) 它的骨骼結構來看,它並不屬於(yu) 樹棲物種,因此被保留下來的幾率並不高,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標本。”

據介紹,根據化石提供的細節,科學家推斷,這些化石標本與(yu) 現生的產(chan) 婆蟾超科/盤舌蟾超科蛙類非常相似,但分析其綜合特征,又有別於(yu) 以往發現的該科中的其它蛙類。因此,科學家將其鑒定為(wei) 新屬新種,並將其命名為(wei) 李墨琥珀蛙,以提示這一新的屬在琥珀之中發現,同時向化石標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與(yu) 此同時,科學家根據琥珀蛙發現地(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穀琥珀產(chan) 區)其他動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模擬出琥珀蛙當年的生境。他們(men) 推斷,這些琥珀蛙曾經很可能就在緬甸地區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動,以蚊、甲蟲、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為(wei) 食。

主要研究者之一,美國佛羅裏達大學大衛?布萊克本教授介紹:“我們(men) 發現的蛙類體(ti) 型嬌小,它們(men) 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本次發現的琥珀蛙化石標本,不僅(jin) 提供了詳盡的中生代蛙類化石形態特征,同時也揭示了琥珀蛙與(yu) 溫帶地區的產(chan) 婆蟾等類群,在白堊紀時期的地球占據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廣闊的棲息地。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華北發現百萬年前地下“化石”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激光痕量探測與精密測量研究組胡水明教授、楊國民博士與國際原子能組織(IAEA)等單位合作,在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詳細]
  • 8億年前藍藻既能輸氧還能固氮

    每到夏季,太湖等湖泊就會發生“水華”,黃海海域也會暴發“赤潮”,藍藻成為養殖和旅遊業避之不及的“環境殺手”。但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安徽壽縣發現8億年前的“大型安徽絲藻”,為地球早期生物固氮提供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