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深海“探寶”這樣進行

劉詩瑤 趙寧 發布時間:2018-07-06 08:52:00來源: 人民日報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ti) 瞬變電磁儀(yi) 。中國大洋協會(hui) 供圖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wan) 裏,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ye) 順利收官。在30多天的時間裏,科考隊員24小時輪班開展作業(ye) ,強大的海底資源勘查設備輪番上陣,采集了大量珍貴樣品和重要數據。

“目前我們(men) 的科考範圍正不斷向縱深發展,自主研發的海底勘查裝備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大洋科考正以新的姿態,為(wei) 國際海底區域資源開發活動和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第四航段首席科學家倪建宇信心滿滿。

圍繞微塑料汙染等海洋環境問題,我國首次在印度洋開展相關(guan) 科學調查

6月15日上午9點,西南印度洋。“向陽紅10”船上的科考隊員用後甲板絞盤將微塑料采樣器緩緩放入海中,半小時後將采樣器收回,成功完成取樣,整個(ge) 過程約1小時。之後,科考隊員將采樣器網底管內(nei) 的截留物洗出,放入樣品瓶加入福爾馬林固定保存,待“向陽紅10”船返回國內(nei) 後,這些樣品將被送往海洋監測中心實驗室進一步分析。

“圍繞國際關(guan) 注的微塑料汙染等海洋環境問題,我國首次在印度洋開展相關(guan) 調查工作。這將有助於(yu) 推動我國的海洋微塑料監測和海洋環境治理融入全球海洋環境監測和國際治理,是中國深度參與(yu) 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舉(ju) 措。”倪建宇說。

微塑料是海洋環境中一種新的汙染物,被稱為(wei) “海洋裏的PM2.5”。由於(yu) 微塑料可吸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且可被鳥類、魚類以及底棲動物等海洋生物攝食,已成為(wei) 國際海洋生態學與(yu) 環境科學研究熱點。2016年,我國啟動了近海微塑料監測,隨後又將範圍擴大至大洋和極地領域。此次“向陽紅10”船開展的微塑料調查作業(ye) ,將為(wei) 我國科學家了解西南印度洋海洋微塑料分布狀況、評估該區域微塑料汙染程度提供重要數據資料。

此前,第一航段的科考隊員還在印度洋布放了氣象漂流浮標和測波浮標,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印度洋投放該類型的浮標,是我國在印度洋進行深遠海海氣界麵環境觀測保障及海氣通量研究業(ye) 務化工作的開端。

倪建宇說:“作為(wei) 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大洋科考範圍正在不斷擴大,特別是在不同海域密切跟蹤全球熱點和前沿問題方麵,我國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看似貌不驚人的石頭和海底沉積物,是科考隊員眼中的“無價(jia) 之寶”

在西南印度洋,有這樣一群“礦工”,他們(men) 采的不是黃金,而是來自數千米深海底的“寶貝”。

當地時間6月12日深夜兩(liang) 點,隨著“向陽紅10”船尾A形架的外擺,一個(ge) 巨大的黃色抓鬥緩緩向船外側(ce) 的海麵移動,幾分鍾後沉入海中消失不見。這是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的科考隊員正在我國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下放深海電視抓鬥。

兩(liang) 小時左右,電視抓鬥接近深度為(wei) 3850米的海底。“石頭,石頭……”首席助理、樣品管理員梁錦開始小聲念叨。

抓鬥隻有在離底10米內(nei) 的距離才能看清海底狀況,此前誰也不能肯定抓鬥的下方是什麽(me) 。“比較理想的點位是既有岩石又有沉積物的地方,這樣我們(men) 抓的樣品會(hui) 更加豐(feng) 富一些。”梁錦說。

隨著抓鬥繼續下沉,海底的情景慢慢呈現在大家眼前。一片灰白色,全是海底沉積物。沒有看到石頭,隊員們(men) 有些失望。

“駕駛台,請向東(dong) 南方向移動200米。”梁錦當即決(jue) 定,改變地點再行抓取。幾分鍾後,“向陽紅10”船到達新的點位,抓鬥再次緩緩下放……這次運氣不錯,抓鬥下方正是幾塊石頭,設備負責人徐航果斷控製抓鬥進行抓取。

又是近兩(liang) 小時的漫長等待,抓鬥即將浮出水麵。不過,在船上回收抓鬥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幾噸重的抓鬥隨著船的搖晃,在甲板上搖擺不定。“拉緊繩子!”作業(ye) 組組長丘磊喊道,幾個(ge) 科考隊員在兩(liang) 側(ce) 緊緊拉住止蕩繩,抓鬥搖擺幅度也慢慢降了下來,最後穩穩地停在甲板上方一米處。隨著抓鬥緩緩打開,一大塊黑乎乎的石頭和一堆灰白色的“軟泥”落在甲板上。這看似貌不驚人的石頭和海底沉積物,對於(yu) 科考隊員來說可是“無價(jia) 之寶”。

隊員們(men) 對樣品拍照後,生物組的隊員戴著手套,拿著鑷子在石頭上夾起一個(ge) 白色的小珊瑚,然後小心翼翼地放入樣品袋中。“石頭上常常會(hui) 附著珊瑚、海綿、海百合等生物,我的任務就是將它們(men) 采集起來,用於(yu) 後續底棲生物多樣性分析。”

生物組挑揀完畢,剩下的就是地質組的事了。地質組的科考隊員陸續將岩石、沉積物樣品分別編號、封袋、裝箱,然後檢修抓鬥、清洗甲板……

第二天上午9點,已經忙了一個(ge) 通宵的梁錦再次來到實驗室,研究抓鬥樣品。他和值班的地質組隊員一起把沉積物烘幹,然後過篩,最終剩下的是一堆幹燥的灰白色粉末。梁錦說:“這些沉積物樣品可以幫助我們(men) 調查這片海區海底的基礎地質信息,了解地質背景和成礦條件。”

通過船員、作業(ye) 組和專(zhuan) 業(ye) 組隊員密切分工配合,短短幾十天裏,中國大洋49航次的科考隊員已經完成了80多站次抓鬥作業(ye) ,獲得了大量岩石、沉積物、生物樣品,其中有兩(liang) 次直接抓到了珍貴的硫化物礦石。

深海裝備成為(wei) 科考隊員手中的探海利器

在浩瀚無邊的大洋深處,在幾千米的深海海底,深海裝備是科考隊員手中的探海利器。比如,“向陽紅10”船上科考隊員們(men) 使用的深海電視抓鬥,張口1.5米、近兩(liang) 噸重,它利用船上電纜可以下放至深達6000米的海底,自帶的攝像機讓科考隊員在船上實驗室就能觀察海底情況,再通過監視係統操控抓鬥的開合,抓取海底的表麵物質。

在“向陽紅10”船的後甲板上,數台形態不一的設備被牢牢固定在這裏,以防碰撞。其中,一台白色的狀如太空飛船的儀(yi) 器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單拖體(ti) 瞬變電磁儀(yi) 。科考隊員介紹說,瞬變電磁儀(yi) 能夠利用海底多金屬硫化物與(yu) 周邊圍岩電性和磁性的差異進行探測,依據瞬變電磁儀(yi) 的探測數據,可以大致推斷出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情況,是開展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查的重要設備之一。

“剛開始研發出的瞬變電磁儀(yi) 是雙拖體(ti) ,經過3次迭代升級後變成單拖體(ti) 瞬變電磁儀(yi)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鄧顯明說。

鄧顯明介紹說,除了瞬變電磁儀(yi) ,“向陽紅10”船上發揮重要作用的還有水下無人無纜潛器、電視多管取樣器、中深孔岩芯取樣鑽機等幾大科考利器,“深海科學的需求推動著深海勘查裝備的不斷進步,深海裝備則進一步幫助我們(men) 走向大洋更深處,不斷提升著深海科學研究水平。”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以強大裝備支撐深海科研

    隻有加快發展深海裝備,實現自主創新、集成發展,以強大的裝備來支撐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領性的海洋科考成果前不久,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82歲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這...[詳細]
  • 82歲"深海勇士"汪品先:唯對時間不能慷慨

    82歲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是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上最年長的“乘客”。5月11日至23日,我國自主研製“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在南海完成首航。[詳細]
  • “潛龍三號” 你是一個怎樣的“深潛明星”

    “蛟龍”“海龍”“潛龍”三龍潛水器協同作業模式圖4月30日,在完成深海最後一潛後,“潛龍三號”跟隨“大洋一號”船開始返航。4月20日開始,這個中國最先進自主無人潛水器,先後進行了包括兩次海試和兩次試驗性應用在內的四次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