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強大裝備支撐深海科研
隻有加快發展深海裝備,實現自主創新、集成發展,以強大的裝備來支撐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領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82歲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這位耄耋老人對於(yu) 海洋事業(ye) 和科學探索的熱愛,令人動容。
將汪院士順利送抵海底的“深海勇士”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它是繼“蛟龍號”之後,我國深海載人裝備的又一支新生力量。可以說,“深海勇士”的成功應用是我國深海科技領域的重要突破。
深海蘊藏著豐(feng) 富的資源,具有很高的科研價(jia) 值,隻有下大力氣進行深海科學研究,才有可能充分認識和利用海洋。而深海科研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深海裝備這個(ge) 必備“硬件”作為(wei) 支撐。
正如汪院士所說,海洋知識的根源在海洋,海洋科學的靈感在海洋。深海裝備的重要性首先就在於(yu) ,它能把科學家帶到海底直接觀測和取樣。例如,“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最深可下潛7000米,能將科學家送到海平麵6500米以下統稱為(wei) “深淵”的地帶,開辟深淵科學研究的新領域,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
深海裝備還能直接進行深海探測。就拿我國目前深海探測裝備的主力軍(jun) ——潛水器“龍家族”來說,大名鼎鼎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能夠實現定點懸停作業(ye) ,可對海底某點進行精細作業(ye) ;無人有纜潛水器“海龍”號能在相對平坦的海底長時間、長距離作業(ye) ;無人無纜潛水器“潛龍”號則擅長大範圍精細探測。三者優(you) 勢互補、協同作業(ye) ,為(wei) 我國深海礦區勘探立下了汗馬功勞。
近年來,我國深海裝備發展迅猛,成績喜人。“蛟龍”號已出色完成試驗性應用並轉入業(ye) 務化運行;在剛剛結束的2018年“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航次中,“海龍Ⅲ”潛水器下潛5次,完成4500米級深潛試驗;我國目前最先進的自主潛水器“潛龍三號”共完成4次下潛,成功率100%……隨著蛟龍探海工程的進一步推進,“龍家族”新麵孔將接連亮相,包括發展“深海深地”鑽探的“深龍”技術,海底、水體(ti) 、海麵、太空、陸基一體(ti) 的“雲(yun) 龍”技術和海底資源開發的“鯤龍”技術,未來有望實現“六龍齊探海”。
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也應當清醒地看到,人類對深海的認識依然匱乏,對深海的精細調查麵積非常有限。當前各國都在積極推動深海科考的發展,競爭(zheng) 非常激烈。我國隻有加快發展深海裝備,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創新、集成發展,以強大的裝備來支撐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領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相信隨著我國深海裝備的不斷發展,海洋科考有望迎來更大成績,更好地支撐海洋強國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82歲"深海勇士"汪品先:唯對時間不能慷慨
82歲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是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上最年長的“乘客”。5月11日至23日,我國自主研製“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在南海完成首航。[詳細] -
“潛龍三號” 你是一個怎樣的“深潛明星”
“蛟龍”“海龍”“潛龍”三龍潛水器協同作業模式圖4月30日,在完成深海最後一潛後,“潛龍三號”跟隨“大洋一號”船開始返航。4月20日開始,這個中國最先進自主無人潛水器,先後進行了包括兩次海試和兩次試驗性應用在內的四次潛...[詳細] -
我載人深潛技術首次“牽手”考古
先進的科技手段“牽手”水下考古。“探索一號”科考船18日從海南三亞啟程,前往西沙群島北礁海域執行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本次調查個別潛次下潛深度或將超過千米,即我國以往水下考古工作的深海“空白區”。這是記者從中國科學...[詳細] -
深海科考:讓中國深度直抵萬米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3月5日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回顧5年“成績單”時提到,深海探測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深海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