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重大發現】青藏科考刷新世界紀錄!人類4萬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

李元梅 發布時間:2018-12-03 08:48: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11月30日淩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中國古人類學家的最新發現:人類早在四萬(wan) 年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適應了高海拔極端環境! 

  上午,中國科學院、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了這一項重大學術研究成果:考古學者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遺址(Nwya Devu),證實古人在距今4-3萬(wan) 年前就已經踏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極端環境地區,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堅實的足跡! 


圖為(wei) 尼阿底遺址位置。圖片來源:文匯APP


圖為(wei)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介紹尼阿底遺址發現及研究成果。攝影:孫自法 

  西藏尼阿底遺址刷新史前人類最高、最早棲居紀錄 

  尼阿底遺址是西藏首次發現的具有確切地層和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現將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曆史推前到四萬(wan) 年前,書(shu) 寫(xie) 了人類挑戰與(yu) 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新紀錄。 

  同時,這項發現也改寫(xie) 了世界範圍內(nei) 史前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的記錄。 

  此前人類活動的最高遺跡,是發現於(yu) 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廈遺址,海拔4480米,年代為(wei) 約1.2萬(wan) 年前。 


圖為(wei) 科研團隊正在藏北羌塘高原進行尼阿底遺址發掘。圖片來源:文匯APP 

  曆時8年,八上青藏高原的艱辛科考探索 

  完成這項令世界古人類學界振奮的發現,中國古人類學家付出了多年的艱辛。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從(cong) 2011年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張曉淩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八上高原,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克服了高寒缺氧、交通不易和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等困難,開展了多年係統的考古調查。


圖為(wei) 尼阿底石器組合。圖片來源:文匯APP 

  該項研究的最大挑戰是年代測定 

  人類最早何時擴散到高原腹地?這個(ge) 問題一直為(wei) 學界和大眾(zhong) 所關(guan) 注,但是懸而未決(jue) 。 

  “青藏高原風化剝蝕嚴(yan) 重,人類活動的證據難以在地層堆積中完整地保存下來。”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高星說,以前在高原邊緣的青海地區(海拔3000-3500米)發現過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但在西藏隻有地表采集的石製品,未能發現有地層依據、年代明確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高星強調,本次發現的尼阿底遺址有連續的地層和可信的年代數據,所賦存的信息彌足珍貴。 

  由於(yu) 在尼阿底遺址沒有發現動物化石和木炭等便於(yu) 測年的樣品,課題組在埋藏遺物的地層中係統提取了石英砂開展光釋光測年,經過三年多次取樣、測量測試和分析校對,最終獲得可信的年代數據。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指出,這項成果對於(yu) 探索早期現代人群挑戰極端環境的能力、方式和遷徙、適應過程,對於(yu) 研究西藏地區人群的來源與(yu) 族群的形成,推動西藏地區文物、文化資源的發掘、利用和傳(chuan) 承,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價(jia) 值與(yu) 社會(hui) 意義(yi) 。 

  他希望參加此項研究的全體(ti) 科學家和科研團隊,繼續積極與(yu) 西藏自治區深化合作,更多揭示高原人類進化和對環境的適應曆史,探索研究其中的機理和原理,為(wei) 預測未來高原人居環境變化做出更多貢獻。(新利平台 綜合/李元梅) 

(責編: 郎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藏高原上的那些“黑科技”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遠程會診中心裏,重症醫學科的張建醫師正通過屏幕與遠在千裏之外的西藏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重症科次桑醫生討論一名極重度貧血的11歲患者的病情。[詳細]
  • “雪域傳奇”李德威:國家博物館收藏他生前科考實物

    W020181019514017925705.jpg
    他研究青藏高原近25年,行程超8萬公裏;他在大地構造、地震、幹熱岩地熱能等領域努力探索,為打開我國幹熱岩勘探開發付出了心血;生命彌留之際,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的遺言……他就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李德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