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向“一帶一路” 農機裝備為啥慢了半拍
隨著中國農(nong) 機出口型企業(ye) 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出口型產(chan) 品性能和可靠性正在不斷提升,駐外服務的能力也在加強,一些中小型農(nong) 機產(chan) 品在東(dong) 南亞(ya) 和非洲等地區市場份額比較穩定,口碑已經建立。
“原以為(wei) 中國的80馬力拖拉機在非洲應該很有競爭(zheng) 力,但是去讚比亞(ya) 投標時才發現,印度馬橫達的產(chan) 品質量比我們(men) 好,價(jia) 格還更有優(you) 勢。”說起這次失敗的投標經曆,上海德元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鐵不禁替國內(nei) 農(nong) 機裝備企業(ye) 感到著急,“‘一帶一路’國家現在急需要中小型農(nong) 機裝備提升農(nong) 機化水平,歐美大公司不生產(chan) ,沿線國家沒能力製造,如果我們(men) 的企業(ye) 不去開拓,市場就會(hui) 拱手讓人。”
在近日江蘇鎮江舉(ju) 辦的“一帶一路”農(nong) 業(ye) 現代化國際合作發展論壇上,來自國際組織和智庫、中國農(nong) 業(ye) 裝備企業(ye)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nong) 業(ye) 部門、高校和研究機構代表,共同探討了“一帶一路”農(nong) 業(ye) 現代化國際合作發展。
“我們(men) 希望通過政產(chan) 學研合作,推動農(nong) 業(ye) 裝備領域的國際產(chan) 能合作和技術發展,加快農(nong) 業(ye) 裝備行業(ye) 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說。
國內(nei) 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大而不強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農(nong) 業(ye) 機械總動力僅(jin) 有8.01萬(wan) 千瓦,農(nong) 用拖拉機配備不到兩(liang) 百台,農(nong) 用載重汽車、聯合收割機等大型機械數量基本上是零。
2005年起,全國農(nong) 機工業(ye) 進入“黃金十年”,總產(chan) 值連續10年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2016年總產(chan) 值達4516.39億(yi) 元,全國農(nong) 機總動力達9.7億(yi) 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就規模而言,早在2012年我國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就已問鼎全球第一,但是從(cong) 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來看,我國農(nong) 機裝備仍然集中在中低端,品牌集中度、知名度等環節仍顯不足。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農(nong) 機裝備製造水平、產(chan) 品可靠性和農(nong) 機作業(ye) 效率等方麵還有很大差距。農(nong) 業(ye) 機械化基礎研究與(yu) 關(guan) 鍵技術研究薄弱,技術集成度不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已經成為(wei) 製約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的“短板”和瓶頸。
“以聯合收割機為(wei) 例,國內(nei) 的產(chan) 品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為(wei) 50小時左右,而歐美主流產(chan) 品達到100小時以上。” 江蘇大學農(nong) 業(ye) 裝備學部執行主任毛罕平說,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窗口期都很短,比如水稻、小麥的最佳收割期隻有十來天,一旦農(nong) 機裝備出現故障,維修周期少則幾個(ge) 小時,多則一兩(liang) 天,對於(yu) 農(nong) 戶和農(nong) 機手都是很大的損失。
資料顯示,全球五大農(nong) 機巨頭中,有三家企業(ye) 2015年收入總額與(yu) 我國當時2319家規模以上農(nong) 機企業(ye) 收入總額相當。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shang) 害”,相形之下,國內(nei) 農(nong) 機行業(ye) 在品牌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產(chan) 業(ye) 整合等環節仍需快速跟進,整合發展。差距的背後是農(nong) 機企業(ye) 新技術和新產(chan) 品短缺的狀況,中國農(nong) 機裝備企業(ye) 急需練好內(nei) 功向外突圍。
“一帶一路”市場空間巨大
吃飽飯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但對許多人來說,這個(ge) 基本需要仍然還是奢望。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發表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有8.2億(yi) 人處於(yu) 饑餓狀態,1.5億(yi) 兒(er) 童營養(yang) 不良,其中39%在非洲,55%在亞(ya) 洲。”國務院參事、原農(nong) 業(ye) 部副部長劉堅說。
這些在饑餓線上掙紮的國家,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水平較低、農(nong) 機裝備落後,急需通過提高農(nong) 機化率解決(jue) 糧食自給。
而據江蘇大學調研,這些國家的農(nong) 業(ye) 主要由小農(nong) 戶、家庭農(nong) 場經營,如非洲約有90%的農(nong) 場麵積小於(yu) 2公頃,占據約80%的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量。
統計表明,非洲的玉米和其他主要穀物的產(chan) 量通常保持在1000公斤/公頃左右,約為(wei) 亞(ya) 洲和拉丁美洲平均產(chan) 量的三分之一。而農(nong) 業(ye) 中的工程技術投入水平低是阻礙非洲農(nong) 業(ye) 和糧食生產(chan) 係統現代化的主要製約因素之一。
“非洲農(nong) 業(ye) 發展很不均衡,中國企業(ye) 的產(chan) 品主要麵向中小型農(nong) 場和農(nong) 戶。”李鐵在非洲從(cong) 事農(nong) 機裝備銷售近20年,他告訴記者,以讚比亞(ya) 為(wei) 例,由國際資本建設的1000多家高端商業(ye) 農(nong) 場已非常成熟,由本國發展壯大的新型農(nong) 場有4萬(wan) 多家,這些農(nong) 場都急需中型農(nong) 機裝備提升生產(chan) 水平。而大量小農(nong) 戶,目前還主要靠政府補貼購買(mai) 小型農(nong) 機設備,解決(jue) 從(cong) 無到有的問題。
毛罕平認為(wei)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機遇在於(yu) ,中小型、中低端農(nong) 機需求量極大,沿線國家沒有相應工業(ye) 能力實現自給自足。而歐美大公司不生產(chan) 這部分產(chan) 品,與(yu) 其他國家的產(chan) 品比,我國農(nong) 機產(chan) 品性價(jia) 比高,具有很強的潛在競爭(zheng) 力。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喜歡操作維修簡單、可靠性高的農(nong) 機,他們(men) 並不需要過多的智能化裝置,因為(wei) 那反而提高了成本。”李鐵說,“比如歐美大公司生產(chan) 拖拉機基本不低於(yu) 120馬力,而非洲中小農(nong) 場急需的是25—80馬力的拖拉機。中國企業(ye) 的優(you) 勢在於(yu) ,4000多種農(nong) 機裝備絕大多數都能生產(chan) ,相當一部分適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走出國門還需補齊短板
目前,國內(nei) 農(nong) 機企業(ye) 超過1萬(wan) 家,多數是中小企業(ye) ,農(nong) 機產(chan) 品同質化競爭(zheng) 日趨加重是不爭(zheng) 的事實。與(yu) 其自相殘殺,為(wei) 何不走出國門?
然而,“一帶一路”市場固然巨大,卻也並非輕易就能拿下。李鐵告訴記者,印度企業(ye) 已占據了非洲國家大部分80馬力拖拉機市場;毛罕平也提到,曾有中國農(nong) 機出口到東(dong) 南亞(ya) 國家,因不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和農(nong) 藝要求,被全部退貨。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李安寧指出:“我們(men) 要以更高的水平走出去和引進來,促進農(nong) 機裝備與(yu) 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加快破解目前農(nong) 機裝備高端產(chan) 品不多,低端產(chan) 品產(chan) 能過剩,產(chan) 品質量亟待提高等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我國農(nong) 機企業(ye) 走出國門急需從(cong) 三個(ge) 方麵補短板:一是樹立品牌與(yu) 國際化戰略;二是提升產(chan) 品質量與(yu) 技術含量;三是深入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培養(yang) 專(zhuan) 門人才。
毛罕平告訴記者,目前我國農(nong) 機裝備與(yu) 歐美產(chan) 品的差距體(ti) 現在人機工程、產(chan) 品智能化和可靠性三個(ge) 方麵。國產(chan) 農(nong) 機企業(ye) 缺乏先進的製造技術和裝備,零部件和整機的可靠性還不盡如人意。因此,液壓無極變速、精密排種器等關(guan) 鍵零部件的研發與(yu) 自主化生產(chan) 至關(guan) 重要。
“許多企業(ye) 把開拓國際市場理解為(wei) 做外貿,這是非常片麵的。”李鐵說,既然要走出國門就要把自己定義(yi) 為(wei) 國際化企業(ye) ,要像重視中國市場一樣重視國際市場。
毛罕平認為(wei) ,樹立和擴大中國農(nong) 機品牌國際影響力的一個(ge) 有效途徑是,讓更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nong) 業(ye) 人才了解中國文化和企業(ye) 。
目前,江蘇大學已在此領域開展了有益的探索。該校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培養(yang) 產(chan) 學聯盟、“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和“一帶一路”產(chan) 學合作研究院,5年來該校共培養(yang) “一帶一路”沿線51個(ge) 國家的留學生近1600人,為(wei) 加強農(nong) 業(ye) 國際合作、推動農(nong) 機企業(ye) “走出去”架起了互聯互通的橋梁。
近日,江蘇大學還牽頭會(hui) 同一拖集團、雷沃重工等19家單位倡議發起了農(nong) 業(ye) 裝備國際(產(chan) 能)合作聯盟,70多家國內(nei) 外農(nong) 業(ye) 裝備單位加入該聯盟,希望通過此舉(ju) 組團出海,共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及大數據平台發布
2018“創響中國”西鹹站暨“一帶一路”創新創業促進大會上,首款“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及大數據平台正式發布。[詳細] -
“一帶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聯盟成立
食品問題是國際社會麵臨的共性挑戰。近日,國際上首個“一帶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聯盟在無錫成立。[詳細] -
“一帶一路”胡楊林生態修複計劃啟動
近日,“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民間合作國際論壇在甘肅省武威市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