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北京“鵝毛大雪”刷爆朋友圈 公布的降雪量咋才1毫米

付麗麗 發布時間:2019-02-13 10:07:00來源: 科技日報

  2月12日,北京出現今冬第二場雪,與(yu) 大年初二(2月6日)的初雪相比,這次降雪更明顯一些,因此刷爆了朋友圈,還有人稱之為(wei) 鵝毛大雪。

  事實上,據北京市氣象局預報,北京這次降雪也隻能達到小雪量級,平原地區降水為(wei) 0—1毫米,山區1—2毫米。降雪量是如何測定的,這小小的1毫米降雪何以刷爆朋友圈?

  專(zhuan) 家介紹,氣象上說的降雪量是指氣象觀測人員用標準容器將12小時或24小時內(nei) 采集到的雪花化成水後,測量得到的數值,以毫米為(wei) 單位。

  可以看到,某地24小時降水量為(wei) 0.1—2.4毫米劃定為(wei) 小雪,1毫米降雪在小雪量級中也隻屬於(yu) 中等水平。可您別小瞧這小小的1毫米,1毫米降雨下到地上可能沒什麽(me) 感覺,也許有時候地麵都不會(hui) 出現濕滑現象,但1毫米降雪足以讓屋頂見白。

  要讓人們(men) 直觀地感受這1毫米,還要介紹下氣象上的另外一個(ge) 專(zhuan) 業(ye) 名詞“積雪深度”。

  通常人們(men) 看有沒有下雪,首先是看天空飄沒飄雪花,然後就是看地麵等物體(ti) 上有沒有變白,踩在雪上嘎吱嘎吱響的時候雪有多厚。積雪深度就是我們(men) 通常看到的雪的厚度,是積雪表麵到地麵的垂直深度,通常以毫米為(wei) 單位,它是一個(ge) 隨著降雪增加不斷累積變化的數值。

  那麽(me) 1毫米降雪到底意味著什麽(me) ?通常情況下,1毫米降雪能積多少雪與(yu) 地麵溫度和雪中的含水量等因素關(guan) 係都很大。如果地麵溫度較高,雪落到地麵就立馬會(hui) 融化,也就不能形成積雪;雪中含水量多少也會(hui) 直接影響積雪深度,如果含水量大,積雪就相對薄一些,而含水量少,積雪深度就相對深一些。給我們(men) 的直觀感受就是有些雪捧在手裏容易捏在一起,堆雪人很容易,而有些雪即使使勁捏也特別容易散,堆雪人相對困難些,這就是跟雪中含水量多少有關(guan) 。

  現在我們(men) 假設地麵溫度較低,雪落到地麵全都積聚起來,那麽(me) 1毫米降雪到底能積多少雪?

  通常情況下,北方降雪的含水量往往比南方小一些,1毫米降水量,在北方就相當於(yu) 下了8—10毫米厚的雪,而在南方則相當於(yu) 下了6—8毫米的雪,北方的雪相較於(yu) 南方鬆散些。

  根據中央氣象台消息,12日0時至12日14時北京市平均降雪量0.5毫米,城區平均0.6毫米,最大降雪量在延慶二海坨3.0毫米。全市平均也隻有0.5毫米,但北京很多地方地麵已經見白,而且很多地兒(er) 積雪都挺厚的了,主要是因為(wei) 這次雪比較幹,水分含量少,比較蓬鬆,所以積雪效率較高,不信您可以試試,抓一大把雪,在手裏捏捏,也就沒剩多少了。所以不足1毫米的降雪也足以讓小夥(huo) 伴們(men) 競相曬朋友圈了。

  至於(yu) 北京的雪緣何“姍姍來遲”?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解釋,一般來講,降雪的形成需要冷空氣和暖濕氣流帶來的水汽“碰撞”,當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hui) 欣賞到雪花飛舞的美景。別看冷空氣頻繁造訪北方地區,降起溫來絕不含糊,但去年入冬以來,影響北京的來自西伯利亞(ya) 的幹冷空氣很強勢,南方暖濕氣流進京無通道,沒有暖濕空氣與(yu) 冷空氣匯合,自然無法形成降雪。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