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攜手加強人工智能創新
近日閉幕的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hui) 上,境外主賓德國薩爾州推介的人工智能(AI)技術得到眾(zhong) 多的關(guan) 注。此前17日,中德人工智能合作中心和中德人工智能加速孵化中心揭牌儀(yi) 式在上海舉(ju) 行。中德接連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動作表明,雙方優(you) 勢互補,攜手創新的前景十分廣闊。
德國在AI領域奮起直追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yun) 計算、算法和計算能力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技術獲得突破,正推動人類進入智能時代,或將引領新一輪產(chan) 業(ye) 變革。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均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wei) 提升國家競爭(zheng) 力的重大戰略,力圖在國際科技競爭(zheng) 中掌握主導權。
美國於(yu) 2016年10月出台了《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確定了人工智能發展的7項長期戰略。中國於(yu) 2017年7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強調要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曆史機遇,引領世界人工智能發展新潮流。德國一直專(zhuan) 注於(yu) 自己的“工業(ye) 4.0”戰略,直到2018年11月,才將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提升到國家高度,推出了《聯邦政府人工智能戰略》,計劃到2025年投資30億(yi) 歐元,建立由12個(ge)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組成的全國創新網絡,並在相關(guan) 領域增加至少100個(ge) 教授職位。
德國為(wei) 人工智能戰略采取了很多加強措施,希望將人工智能納入“工業(ye) 4.0”框架中,通過人工智能進一步提升德國製造業(ye) 的智能化水平。一方麵,德國加強與(yu) 法國、瑞典等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推動歐洲人工智能實驗室聯盟(CERTLAB)的落地,積極參與(yu) 歐盟委員會(hui) 推出的AI4EU項目等;另一方麵,德地方政府和企業(ye) 也加大投入扶持人工智能發展。例如巴登-符騰堡州就新投入600萬(wan) 歐元,在弗萊堡、海德堡等多所大學增設人工智能領域的青年教授席位。
德國急需合適的AI之路
不過,德國的一係列舉(ju) 措暫時還看不到明顯的效果,而與(yu) 此同時德國業(ye) 界的焦慮在明顯上升。3月,德國工程師協會(hui) 對700個(ge) 會(hui) 員的調查表明,61%和67%的受訪者認為(wei) ,中國和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處於(yu) 領先地位;僅(jin) 有14%的受訪者認為(wei) 德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還處於(yu) 領先地位,而2018年的調查數據還是30%。
在4月的漢諾威工業(ye) 博覽會(hui) 上,德國電子電氣信息技術協會(hui) (VDE)發布了自己的研究報告,針對1300個(ge) 會(hui) 員企業(ye) 和高校的調研數據表明,僅(jin) 有10%的企業(ye) 和7%的高校相信德國高校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麵能夠跟上美中兩(liang) 國的步伐。VDE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安斯格·欣茨坦言,投資不足和人才缺乏限製了德國人工智能的發展。
德國國內(nei) 有批評者認為(wei) ,德國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本身有問題,對發展迅猛的“人工神經網絡和自主學習(xi) 係統”重視不夠。默克爾總理在今年漢諾威工業(ye) 博覽會(hui) 開幕式上的講話,再次印證了德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仍需加快發展的憂慮。盡管去年秋天才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默克爾直言“昨天的人工智能戰略對於(yu) 明天而言已經不夠了”。她自己還不能確定,“德國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參與(yu) 人工智能的全球競爭(zheng) ”。
中德強強聯手AI合作潛力無限
默克爾的擔心不無道理,德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梯隊完善的人才隊伍,有長期堅持的理論研究和先進實驗室技術的支撐,但缺乏數據和需求支撐,也沒有相應的科技巨頭企業(ye) ,難以轉化為(wei) 市場力量。由於(yu) 相關(guan) 的創新更多集中在垂直專(zhuan) 業(ye) 領域,德國的機會(hui) 實際上在於(yu) 將人工智能與(yu) 其在工業(ye) 生產(chan) 、自動化和機械製造領域的技術訣竅聯係起來,實現從(cong) 商業(ye) 模型到工業(ye) 應用的轉換。
相比而言,中國恰好擁有與(yu) 德國十分互補的資源,包括無與(yu) 倫(lun) 比的數據量、豐(feng) 富的研究設施、龐大的技術力量和強大的資金來源等。中國海量的用戶和龐大的市場可以帶來豐(feng) 富的應用場景,並能夠以市場可承受的生產(chan) 成本來快速實現技術的產(chan) 業(ye) 化。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全球範圍內(nei) 的科技和人才資源的自由流動。中德存在良好的合作基礎,但也要注意摒棄一些慣性思維,加強平等互利的技術合作。麵對新的科技革命,合作創新才是最佳的選擇。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中德兩(liang) 國的機會(hui) 都一樣,關(guan) 鍵是要勇敢地抓住它,否則的話,“錯失一個(ge) 機遇,就有可能錯過整整一個(ge) 時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德共建先進製造聯合研究中心
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德國埃馬克集團聯合共建的“EMAG中德先進製造聯合研究中心”9月4日在南京揭牌。[詳細] -
德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簽訂40周年 科技創新為中德合作裝上大功率“引擎”
在電動汽車、生命科學、清潔水、半導體照明、未來城市等多個領域,中德搭建了11個創新合作平台。在搭平台、促對接、助落地的同時,中德兩國的科技合作收獲了雙贏,230多家德資企業落戶江蘇省太倉市,形成了精密機械製造、汽車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