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人工智能正在解放化學家的雙手

劉園園 發布時間:2019-05-07 09:27:00來源: 科技日報

  近日,香山科學會(hui) 議聚焦綠色生態與(yu) 化學化工,除了各種前沿化學化工技術之外,人工智能在該領域的應用成為(wei) 被關(guan) 注的新議題。

  “合成化學過程中的變數太多確實給通量製備和通量反應條件篩選增加了難度。但是在大數據與(yu) 人工智能時代,這樣的狀況將會(hui) 大大改變。”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馬大為(wei) 在會(hui) 議上介紹,人工智能有望助力合成化學研究邁上新的台階。

  “勞動密集型”將成過去

  “在有機合成領域,合成化學家在上個(ge) 世紀就號稱給予足夠的學生和經費資助,可以合成任何複雜的有機小分子。但是直到今天,無論是新藥開發還是新材料發展,人們(men) 發現過程的決(jue) 速步驟往往還是化合物的合成。”馬大為(wei) 介紹。

  馬大為(wei) 解釋說,這是因為(wei) ,盡管化合物性質的評估大部分已進入通量篩選階段,但化學合成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

  在化學合成領域,由於(yu) 不同化學反應條件下的無窮變化,研究人員設計化學合成路線基本上還是依靠手工——在藥物分子合成領域尤其突出。這就讓化學合成更像一種“勞動密集型”工作。

  但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狀況將逐漸成為(wei) 過去。基於(yu) 大數據與(yu) 人工智能的計算機程序在輔助研究人員進行化學合成路線設計方麵開始變得越來越成熟實用。

  去年4月,一個(ge) 德國研究團隊在《自然》期刊發表論文稱,他們(men) 可以憑借人工智能係統以前所未有的速率進行化學合成分析,這將大大提升科研人員研發新藥和其他化合物的效率。

  根據這篇論文的內(nei) 容,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能係統設計一個(ge) 分子的合成路線,隻需要5秒鍾。馬大為(wei) 感歎說,人工去設計的話,5秒鍾都來不及把分子結構看清楚,5分鍾都不一定能把分子設計出來。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李承輝了解到人工智能算法推薦分子的合成路線後,獲得不少啟發。他目前也在考慮如何用人工智能幫助他做化學研究。

  李承輝前不久發現一種新的分子內(nei) 成環反應,希望了解這種反應是否在其他分子內(nei) 也存在。按照以前的研究方式,他的工作量會(hui) 非常大。因為(wei) 要檢測這種反應是否具有普適性,需要用不同的分子做大量的實驗才行。“如果有人工智能的幫助,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做這件事。” 李承輝說。

  開始扮演得力助手

  “小通量的反應條件篩選設備已經在一些公司和大學變成常規武器,大通量的大型反應矩陣機器人已經誕生。”馬大為(wei) 認為(wei) ,這些設備的普及化有可能為(wei) 將來的合成化學研究帶來巨大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合成化學家的雙手,讓研究人員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數據分析和反應的頂層設計。

  馬大為(wei) 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人工智能程序用於(yu) 預測普通的化學小分子合成路線已趨於(yu) 成熟。即使一些複雜的有機小分子比如藥物分子,由於(yu) 結構單元比較單一,合成反應並不是很多,人工智能程序可以直接輔助設計出合成路線。這對於(yu) 初級的研究人員而言,會(hui) 提供很大幫助。

  “現在做藥物合成研究,假如知道一個(ge) 藥物分子的結構,人工智能係統可以根據它的結構分析出很多種合成路線,並且推薦一個(ge) 最佳路線。”李承輝說,如果是以前,這樣的研究需要非常有經驗的有機化學專(zhuan) 家才能實現,但是將來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從(cong) 事無機化學的研究人員也可以做到。

  而在合成結構比較複雜的目標分子時,比如需要20多個(ge) 步驟才能合成出來的天然界存在的複雜分子,人工智能程序可以預測出很多條不同的路線。

  “研究人員可能隻能想出20多個(ge) 合成路線,而這些程序可能會(hui) 提供上百條可能的合成路線,這對於(yu) 研究人員來說非常有幫助,因為(wei) 有些路線可能從(cong) 未想過。”馬大為(wei) 說。

  馬大為(wei) 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根據人工智能程序提供的預測路線,有經驗的研究人員可以從(cong) 中判斷出哪些路線是好的,哪些是有提示意義(yi) 的,進而幫助研究人員思考一些問題。這可以為(wei) 化學合成提供更多的機會(hui) 。因為(wei) 根據人工智能程序的提示,再加上人腦進一步深度思考,可能會(hui) 設計出更好的化學合成路線。

  未來隻需“照藥開方”

  馬大為(wei) 認為(wei) ,上述變化對化學合成來說,意義(yi) 非常重大。因為(wei) 將來人工智能程序可能像“傻瓜機”一樣,科研人員在進行化學合成時隻需按照它的推薦“照藥開方”。

  過去,了解一個(ge) 化學反應條件是否可行,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需要人工一個(ge) 一個(ge) 去測試,包含大量的重複性勞動。如今,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對化學反應數據進行快速檢測,然後在機器上進行通量的反應條件測試,整個(ge) 係統一天可以做上千個(ge) 反應條件的測試。換成人工,一個(ge) 實驗室裏每天做20個(ge) 化學反應測試就已經很不錯了。

  馬大為(wei) 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些大型製藥公司已經將人工智能用於(yu) 輔助設計化學合成路線,成為(wei) 此類技術的第一批用戶。除了藥物研發,新材料研發等包含化合物合成的領域都可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化學合成路線推薦。

  “將來,合成以往不存在的分子就像蓋房子一樣,先讓人工智能把藍圖描繪出來,研究人員隻要按著藍圖去搭建就行。”馬大為(wei) 說。

  李承輝也認為(wei) ,人工智能在化學領域將大有可為(wei) 。在他看來,未來化學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將像人工智能醫生一樣,它能夠掌握和消化海量合成方法、合成路線、材料結構和性能等,科研人員做化學合成研究時,它可以幫助分析和解決(jue) 很多問題。

  不過總的來說,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仍是輔助性的。它可以將化學研究人員從(cong) 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並為(wei) 他們(men) 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但其推薦的結果也需要研究人員利用專(zhuan) 業(ye) 知識和經驗去判斷,哪些是真正可行的。

  此外,人工智能推薦化學合成路線目前仍處於(yu) 模型機階段。馬大為(wei) 認為(wei) ,化學研究人員需要不斷地為(wei) 人工智能提供一些創新策略,推動人工智能係統不斷優(you) 化,後者再反過來推動化學研究人員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關(guan) 鏈接

  人工智能機器人助力快速發現新分子

  早在去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化學家們(men) 已經討論了如何訓練一個(ge) 人工智能有機化學合成機器人來自動探索大量的化學反應。

  這種“自我驅動”的係統以機器學習(xi) 算法為(wei) 基礎,可以發現新的反應和分子,允許利用數字化學數據驅動的方法來定位感興(xing) 趣的新分子,而不是局限於(yu) 一個(ge) 已知的數據庫和常規的有機合成規則。其結果可能降低發現新的藥物分子、新化學產(chan) 品(包括材料)、聚合物及用於(yu) 高科技應用(如成像)分子的成本。

  研究小組通過使用18種不同的起始化學物質的組合來模擬大約1000種反應,展示了該係統的潛力。在探索了大約100種的可能反應後,機器人能夠以超過80%的準確率預測出哪些初始化學物質的組合應該被探索以產(chan) 生新的反應和分子。通過探索這些反應,他們(men) 發現了一係列以前不為(wei) 人知的新分子和反應。研究人員發現了4個(ge) 新反應,其中一個(ge) 反應被歸入已知最獨特反應的前1%。

  研究者表示,這種方法是化學數字化的關(guan) 鍵一步,它將允許對化學空間(chemical space)進行實時檢索,從(cong) 而幫助新藥物的發現,並削減成本,節省時間,提高安全性,減少浪費,幫助化學進入一個(ge) 新的數字時代。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北大攜手青島 發力智能視頻研究

    近日,在青島舉行的2019國際智能科技峰會(AITech)上,北京大學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與青島嶗山區政府簽約,合作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院。[詳細]
  • 中德攜手加強人工智能創新

    近日閉幕的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境外主賓德國薩爾州推介的人工智能(AI)技術得到眾多的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