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稻田加點“智慧”
“再過一個(ge) 多月,待小麥收割後,就該到種水稻的時候了。”近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張瑞宏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水稻要適時選種育秧插播。一旦延期,再加上後期田間管理跟不上,將直接影響水稻產(chan) 量和稻米品質。
三句話不離農(nong) 田。張瑞宏的同事都說,“你無論和張老師說什麽(me) ,他都能給你帶到田裏去。”
這幾天, 張瑞宏和團隊成員正在地裏忙著:指導一線技術人員做好水稻選種育秧準備,調試各類新研製的智能化農(nong) 業(ye) 機械設備……
已是副廠長卻選擇辭職讀研
今年59歲的張瑞宏,看上去就是個(ge) “莊稼漢”:皮膚黝黑、褲腿兒(er) 沾著泥……這是經年累月在田間工作,給他留下的痕跡。
入行30年來,他沒有一年離開過土地。
靠著這份堅持,在農(nong) 業(ye) 機械、生物環境與(yu) 能源工程這塊“土地”上,他收獲頗豐(feng) :先後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30多項,在專(zhuan) 業(ye) 期刊發表研究論文50多篇,培養(yang) 博士、碩士生20多人。
選擇這個(ge) 研究方向,與(yu) 張瑞宏幼時的經曆有關(guan) 。他生長在揚州農(nong) 村,看到父母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起早貪黑,一年下來辛苦耕作依舊吃不飽,跑東(dong) 家進西家借糧……這一幕幕深深地刺痛了他。
1977年恢複高考後,張瑞宏考入揚州大學,學習(xi) 農(nong) 業(ye) 機械專(zhuan) 業(ye) 。
大學畢業(ye) 後,張瑞宏被分配到縣裏一家生產(chan) 農(nong) 業(ye) 機械的工廠工作。沒過幾年,由於(yu) 專(zhuan) 業(ye) 基礎紮實,工作成績優(you) 異,他被提拔為(wei) 副廠長。工作中他常能接觸到一些國外的技術資料和先進裝備,這讓他看到了當時國內(nei) 外的技術差距,也意識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和相關(guan) 人才培養(yang) 的緊迫性。
1987年,張瑞宏謝絕了廠領導與(yu) 親(qin) 朋好友的挽留,報考了揚州大學農(nong) 業(ye) 機械專(zhuan) 業(ye) 研究生。1990年,他留校任教,成為(wei) 一名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機械人才的教師。為(wei) 了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2002年在校領導的支持下,他考入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攻讀生物環境與(yu) 能源工程方向的博士學位。
2006年,張瑞宏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一些科研單位和外資企業(ye) 都向他拋來了“橄欖枝”,其中不乏一些高薪的工作機會(hui) 。可他卻選擇回到揚州大學,從(cong) 事教育與(yu) 科研工作。
在揚州大學江都高端裝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慶華眼裏,張瑞宏是個(ge) 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剛到揚州大學工作的那幾年,他申請不到科研經費,於(yu) 是他就把每月大部分工資拿來用於(yu) 科研,而自己家裏卻連添一樣家電都難。自家生活開銷,全靠愛人微薄的工資。
由於(yu) 多年沒有積蓄,他家裏既沒買(mai) 車,也沒買(mai) 房。至今,他們(men) 夫妻二人仍住在學校分配的50多平方米的老房內(nei) 。
帶隊建起萬(wan) 畝(mu) 智能示範區
在張瑞宏眼裏,我國糧食生產(chan) 要想實現高產(chan) 優(you) 質的目標,必須改變目前先進技術碎片化應用的現狀,組建智慧種植產(chan) 業(ye) 體(ti) 係。
針對這些問題,張瑞宏每到一處農(nong) 田便會(hui) 向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企業(ye) 建議,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機、農(nong) 藝的結合,大力發展現代智能農(nong) 業(ye) ,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精準化、智能化、生態化。
然而,幾年下來,收效並不顯著。
情急之下,他決(jue) 定自己動手幹。去年6月, 在江蘇省泰州市農(nong) 業(ye) 開發區政府的支持下,張瑞宏帶領團隊建設起萬(wan) 畝(mu) 智能高效優(you) 質稻米示範區,進行稻麥示範種植。
同時,張瑞宏帶領團隊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田間智能監測係統,通過布在田間的高清攝像頭,實時監測作物生長的長勢、葉片數、葉色、病斑、害蟲蟲口密度、土壤含水量,並將這些數據傳(chuan) 至監控中心,為(wei) 種植決(jue) 策提供輔助信息。
巧用這些新技術,首年示範種植的南粳係列稻米,畝(mu) 產(chan) 平均達到700公斤。目前, 張瑞宏團隊與(yu) 揚州大學江都高端裝備研究院合作,成立了揚州金濤精準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張瑞宏團隊集成創新了多項新技術,建立從(cong) 種到收的農(nong) 機農(nong) 藝融合的農(nong) 業(ye) 種植產(chan) 業(ye) 鏈,打造出數字化種植智慧農(nong) 業(ye) 示範區。”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虞強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稻漁共作為哈尼梯田帶來生機
“去年,我用稻田養魚的麵積有2.5畝,放養的福瑞鯉17公斤,收獲時有100多公斤,一下子就賺了5000多元。”[詳細] -
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稻田秸稈長期還田對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H4)排放的影響及其機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