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創新基因鑄就國之“大慶”

李麗雲 發布時間:2019-05-14 10:16:00來源: 科技日報

  盡管“五一”假期沒有“泡”在實驗室裏,但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主任工程師曹瑞波心心念念的還是目前正在進行的新型驅油體(ti) 係研究。

  “隨著油田不斷開采,三次采油後接近廢棄條件的區塊越來越多,但它們(men) 仍有超40%的油未被開采出來。需要通過技術研究,進一步提高采收率。”曹瑞波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就世界同類油田而言,穩產(chan) 期最長12年,短的隻有3年至5年。大慶油田曆經近60年開發建設,仍然保持著高水平的開發效果,離不開自主創新、技術進步的重要支撐。”

  “大慶油田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創新、持續創新的科技進步史。”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大慶油田黨(dang) 委書(shu) 記孫龍德說。

  從(cong) 海相生油到陸相生油,徹底打破“中國貧油論”

  長期以來,傳(chuan) 統石油地質理論認為(wei) “石油僅(jin) 僅(jin) 為(wei) 海洋生物生成”。與(yu) 此同時,西方關(guan) 於(yu) “中國陸相貧油”等論斷不絕於(yu) 耳。

  我國科研人員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我國石油勘探根據陸相生油理論,進行找油重點戰略東(dong) 移。

  思路一變天地寬。1959年,東(dong) 北邊陲,鬆基三井喜噴工業(ye) 油流,一座改變中國石油工業(ye) 命運的油田誕生,並以國之大慶為(wei) 名——大慶油田,就此開啟了輝煌裏程:

  僅(jin) 用三年時間,探明麵積達860多平方公裏的特大油田,年產(chan) 原油500萬(wan) 噸,累計生產(chan) 原油1166.2萬(wan) 噸,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ye) 的落後麵貌;

  1963年底,進入全麵開發建設,先後開發了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並勘探了一批可開發的新油田……

  有關(guan) 專(zhuan) 家這樣總結:“大慶油田的勘探,發展完善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中國貧油論’,指導了全國陸相石油勘探,推動了中國石油工業(ye) 的快速發展。”

  1982年,“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從(cong) “六分四清”到“穩油控水”,創高產(chan) 穩產(chan) 世界奇跡

  開采初期,原油是靠地層自身壓力作用,通過油井“噴”出來。隨後一個(ge) 時期,需要將水注入地下,通過物理方式把油“擠”出來。

  道理易懂,但水怎麽(me) 注入,考驗著大慶油田的科研人員。

  起初,在非均質多油層的大型陸相砂岩油田國內(nei) 無開發成功先例,國外又實施技術封鎖的情況下,首創內(nei) 部切割注水、保持地層壓力的開發技術,在短期內(nei) 實現了快速上產(chan) 。

  隨後,自主研發的以“六分四清”為(wei) 核心的細分注水技術,有效遏製了油田含水上升和產(chan) 量下降,使原油產(chan) 量以每年遞增28%的速度快速上產(chan) ,並於(yu) 1976年攀上了5000萬(wan) 噸。

  針對被業(ye) 內(nei) 認為(wei) “不具備工業(ye) 開采價(jia) 值”的“開采禁區”,成功摸索出“表外儲(chu) 層”開發技術,支撐了第一個(ge) 年產(chan) 5000萬(wan) 噸穩產(chan) 十年目標的實現。

  到上世紀90年代,實施“穩油控水”係統工程,助力實現了第二個(ge) 年產(chan) 5000萬(wan) 噸穩產(chan) 十年目標。

  大慶“新鐵人”王啟民說:“在科技的重要支撐下,1976年至2002年,大慶油田實現年產(chan) 5000萬(wan) 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chan) 穩產(chan) 。”

  創新基因成就科技大慶。“大慶油田長期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注水開發技術”和“大慶油田高含水期‘穩油控水’係統工程”兩(liang) 項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從(cong) “被勸放棄”到領跑世界,建成最大三采基地

  進入開發中後期,原油開采靠化學劑驅動采油,就好比用洗衣液把衣物上的汙漬清洗掉一樣,用化學劑把石頭縫裏的油“洗”出來。這種方式被稱為(wei) 三次采油。

  “堅持‘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chu) 備一代’的科研理念,大慶油田早在產(chan) 量增長高峰期之際,就已開始謀劃三次采油的創新之路,著手開展聚合物驅油技術、三元複合驅技術等研究儲(chu) 備。”大慶油田公司副總工程師程傑成說。

  以三元複合驅技術為(wei) 例。1986年,有權威專(zhuan) 家認為(wei) “大慶原油酸值太低,不適宜開展三元複合驅”。然而,曆經30年攻關(guan) 研究,大慶油田在國外仍處於(yu) 實驗室和井組試驗階段的情況下,率先實現了這項技術的工業(ye) 化應用。

  “在來大慶以前做夢也沒想過能親(qin) 眼看到大規模應用三元複合驅技術,我曾經認為(wei) 大規模應用三元複合驅是不可行的。”美國科學院、工程院、藝術與(yu) 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David Weitz用“震撼”二字形容自己的的感受。

  在三次采油技術助力下,2003年至2014年,大慶油田實現4000萬(wan) 噸連續12年持續穩產(chan) 。期間,憑借“大慶油田高含水後期4000萬(wan) 噸以上持續穩產(chan) 高效勘探開發技術”第三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如今,大慶油田已成為(wei)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年三次采油量約占大慶油田國內(nei) 原油產(chan) 量的三分之一。

  大慶油田公司總經理王廣昀說:“資源有限,科技無限。正是依靠持續自主創新才讓大慶油田始終保持著青春活力。”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