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短視頻賣保險該不該信

發布時間:2019-06-26 14:10:00來源: 人民日報

  “誰認識那個(ge) ‘保姐姐’?她連最基本的保障和分紅的概念都說不清,哪來的資格在短視頻裏指導大家買(mai) 保險?”在某保險論壇上,一位網友的發言道出了很多人的疑慮:“網紅”們(men) 在短視頻中銷售的金融產(chan) 品可信嗎?能買(mai) 嗎?

  這幾年,短視頻平台數量迅猛增長,內(nei) 容遍及生活各個(ge) 領域。有機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短視頻已經成為(wei) 移動互聯網第二大應用。與(yu) 此同時,其用戶已經從(cong) “碎片化驅動”轉向“行為(wei) 化驅動”,即已形成主動觀看習(xi) 慣。由於(yu) 大部分短視頻平台能通過加關(guan) 注、直播、掃碼、加粉等方式實現發布者與(yu) 用戶以及用戶與(yu) 用戶之間的互動,具有較強的社交功能,所以電商小程序一旦嵌入,自然而然會(hui) 出現“主播現場吆喝、粉絲(si) 熱情捧場”的銷售場景。

  短視頻的帶貨效應不可小覷。以美妝為(wei) 例,目前抖音上擁有百萬(wan) 以上粉絲(si) 的美妝達人超過100個(ge) 。然而,“網紅”們(men) 是否有資格推銷金融產(chan) 品,則要打個(ge) 問號。由於(yu) 金融產(chan) 品較一般商品複雜,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因此沒有相關(guan) 部門的認可和審核,非持牌機構不得經營。所以,不管“網紅”有多紅,他們(men) 推銷金融產(chan) 品,首先未必合規,其次未必具備足夠的金融知識,能說到點子上。更有甚者,這些視頻可能成為(wei) 金融詐騙的幫凶。

  但我們(men) 必須正視的是,一個(ge) 時代的消費者有一個(ge) 時代的“觸媒”偏好,對短視頻這一傳(chuan) 播力、滲透力極強的營銷方式,無論是商家、消費者還是企業(ye) ,已然避無可避。一味地堵,隻會(hui) 令其逃避監管,在灰色地帶扭曲發展。不如順勢而為(wei) ,不斷加以規範。

  令人欣慰的是,此事已引起監管部門重視。不久前,銀保監會(hui) 就明確表示,抖音、微信、微博這類第三方平台宣傳(chuan) 或售賣保險產(chan) 品必須遵守《互聯網保險業(ye) 務監管暫行辦法》,禁止第三方平台非法從(cong) 事保險中介業(ye) 務。

  市場情況和百姓需求千變萬(wan) 化,規章製度也需要不斷完善,進一步深化、細化。比如,根據監管要求,第三方平台必須有銷售保險的資質,可如果有代理人資格的主播,在沒有牌照的第三方平台上開視頻,該如何處置?再如,“網紅”們(men) 自己並沒有代理人資格,但是他們(men) 通過掃碼鏈接等手段,與(yu) 有牌照的代理人合作,一個(ge) 前台“引流吸粉”,一個(ge) 後台“用粉變現”,怎麽(me) 辦?短視頻的傳(chuan) 播具有及時性、爆發力,以目前的監管手段,能否及時有效地開展監控、追蹤、管理與(yu) 懲戒?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金融機構需加速提高短視頻營銷競爭(zheng) 力,強化跨界意識,選拔培養(yang) 靠譜的“網紅”,為(wei) 用戶提供既專(zhuan) 業(ye) 又有親(qin) 和力的服務。行業(ye) 、企業(ye) 要立足長遠發展,加大投入製作、傳(chuan) 播一些普及金融知識、防範金融陷阱的小視頻,以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開展消費者教育。

  短視頻平台在淨化網絡環境、規範網商行為(wei) 方麵,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妨以暢通投訴渠道、設立產(chan) 品榜單、增加消費警示彈窗等手段,將坑害用戶的所謂“網紅”驅離,及時下架違規視頻。

  當然,消費者自己也要擦亮雙眼。別以為(wei) 偶像無所不能,被一兩(liang) 句屏幕裏溢出的話語所影響,就盲目下單。投資理財買(mai) 保險,還是找專(zhuan) 業(ye) 人士更靠譜些。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