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尚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研究員)
近年來,西方國家民粹主義(yi) 與(yu) 極端政黨(dang) 崛起,選舉(ju) 民主和多黨(dang) 製衡日趨遊戲化,深陷政治極化、治理失效、社會(hui) 失序困境。對西方奉為(wei) 圭臬的多黨(dang) 競爭(zheng) 民主進行深刻反思,成為(wei) 包括西方理論界在內(nei) 的國際理論界的重要話題。
多黨(dang) 選舉(ju) “功夫在票外”,西方“政治合法性”漸失
西方民主“設計師”認為(wei) ,兩(liang) 黨(dang) 輪替、三權分立是民主基石,隻有通過政黨(dang) 博弈和投票選擇,才能產(chan) 生出理想的領導人和政府。然而,當競選成為(wei) 黨(dang) 爭(zheng) ,民主異化為(wei) 選票後,多黨(dang) 選舉(ju) 已走向民主的反麵,政黨(dang) 日益被選票綁架,選民徒為(wei) 選舉(ju) 機器,多黨(dang) 競爭(zheng) 的票選民主“功夫在票外”,選舉(ju) 角逐最終以競選“奇招”和金錢實力取勝。“選民是上帝”,得票是“王道”,有人為(wei) 多拉票,高調許諾,好話說盡,但上台後無一能兌(dui) 現。許多人不信任政治,不參加選舉(ju) 投票。有評論指出,選舉(ju) 是人為(wei) 操控的“紙牌屋”,政客連任比責任更重要,政治遊戲裏麵藏著許多見不得人的“肮髒秘密”。近年來,西方國家大選投票率不超過50%,棄選增多,特別是年輕人不投票、不發聲的比例上升,如參加美國2016年11月大選投票的18至25歲年輕人僅(jin) 占1/8,多數年輕人放棄了自己的權利。英國脫歐公投時,年輕人投票率隻有36%,瑞士從(cong) 不參加選舉(ju) 投票的年輕人高達2/3。德國《明鏡》周刊載文指出,選舉(ju) 不再是抵達公平正義(yi) 的正道坦途,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也處於(yu) 緊急狀態。
西方政治是用金錢打造“民主牌坊”,西方政客與(yu) 資本寡頭生死與(yu) 共,金錢政治與(yu) 西方民主狼狽為(wei) 奸。從(cong) 表麵上看,選舉(ju) 民主一人一票,公民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權利。然而,權力角逐是按金錢而不是按民主原則進行的,選舉(ju) 結果很難體(ti) 現真實民意,也很難選出公認的優(you) 秀領導人。選民在投下手中神聖一票後,對由誰來組成政府、政府如何決(jue) 策等國家大事就沒有發言權了。候選人通過各種手段一旦當選後,往往將競選承諾束之高閣,符合多數民意的許多重大民生問題往往不會(hui) 納入決(jue) 策選項。民主投票出來的政府不依民意辦事,精英政治越來越成為(wei) 寡頭政治。雖然金錢政治並不都是赤裸裸的權錢交易,但利益集團誘惑政客、政客“量身定製”公共政策以滿足資本利益的置換關(guan) 係是不變的,“一人一票”表麵上的平等掩蓋了金錢政治事實上的不公平。雖然金錢不可能完全決(jue) 定選舉(ju) 的最終結果,金主並不一定會(hui) 選上總統,但沒有足夠的競選資金,政客們(men) 的“總統夢”肯定圓不了。西方主流政黨(dang) 競選主張大多遷就大資本,他們(men) 的區別隻在於(yu) 政府權力大小多少程度的不同,不管誰上台,都改變不了資本主義(yi) 國家政權為(wei) 資本利益最大化服務的本質屬性。
黨(dang) 派惡鬥是西方之亂(luan) 的“病原體(ti) ”
西方多黨(dang) 博弈與(yu) 製衡,多以裹脅民意、綁架國家利益、加速國家政治極化和社會(hui) 分裂為(wei) 代價(jia) 。近年來,歐洲融歐和反歐、經濟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黨(dang) 派爭(zheng) 鬥激烈,政黨(dang) 博弈製衡開始演變為(wei) 缺乏理性包容的“否決(jue) 政治”。一些國家盛行“全民公投”,將政治難題訴諸民意紛爭(zheng) ,不僅(jin) 難以彌合國家裂痕,反而帶來更大的社會(hui) 分裂。英國脫歐公投,民粹情緒泛濫,結果事與(yu) 願違,激化各方矛盾。盧森堡外長阿塞爾⋅博恩苦言:“如果要搞垮歐洲,隻需多來幾次全民公投即可。”
西方多黨(dang) 民主往往衍生出十分怪異的政治極化現象。如在美國,共和、民主兩(liang) 黨(dang) 的理念和政策分歧越來越大,在國會(hui) 討論有關(guan) 議案時,兩(liang) 黨(dang) 互不妥協,為(wei) 反對而反對成為(wei) 政治常態。在當下西方“精英民主”體(ti) 製下,精英階層越來越孤立和固化,由此招致草根階層越來越多的怨恨和不滿。民眾(zhong) 對政府的不滿,實質上是對寡頭政治的反抗,歐美國家民粹主義(yi) 崛起,不能不說是西方“精英民主”的副產(chan) 品。
強推西式民主是一些國家動蕩之濫觴
在西方人眼中,西式民主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製度,因而有“義(yi) 務”將這一製度推向全世界。事實證明,西式民主推行到哪裏,哪裏就動亂(luan) 不斷。冷戰結束後,西方迫不及待地在東(dong) 歐中亞(ya) 頻繁製造“顏色革命”,以徹底完成其所謂民主化轉型,導致一些國家解體(ti) 和民族分裂;在非洲,普及多黨(dang) 製民主,引發一些國家政權更迭和政治動蕩;在拉美,推行新自由主義(yi) 改革,帶來新的貧富差距擴大和社會(hui) 矛盾激化;在西亞(ya) 北非不失時機推出“大中東(dong) 民主計劃”,發動伊拉克戰爭(zheng) 和一係列“街頭革命”,推翻了一些“不民主”政權。結果很多國家並沒有因政治轉型而變得更好,相反倒退到部落衝(chong) 突性政治狀態,很多國家長期內(nei) 戰,戰爭(zheng) 至今沒有結束。西方還以民主失範、選舉(ju) 不公為(wei) 借口,加大對一些所謂“極權國家”進行“顏色革命”攻勢,大肆幹涉別國內(nei) 政,充分暴露其假民主、真霸權麵目。目前,西方敵視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性不但沒有改變,反而表現得更為(wei) 露骨。西方如此強推西式民主,最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歐洲遭遇了洶湧的難民潮,極端民粹思潮崛起,西式民主飽受質疑。國外有學者指出,民主十分重要,但人的生存和發展是實現民主的基礎,民主如果不能促進和平、穩定和發展,那就是騙人的幌子。西方以所謂民主自由幹涉別國內(nei) 政,已陷入難堪的境地。
與(yu) 西式民主相比,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優(you) 勢突出,為(wei) 世界矚目。當今國際格局大調整大變革,中國與(yu) 世界的關(guan) 係正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新時代、新變化要求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yi) 、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guan) 係和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的新型政黨(dang) 關(guan) 係,但樹欲靜而風不止,西方“和平演變”戰略不會(hui) 改變,我們(men) 要勇於(yu) 麵對挑戰,旗幟鮮明地講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的優(you) 勢,理直氣壯地闡述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世界意義(yi) ,為(wei) 推進人類社會(hui) 發展進步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03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偉大社會革命”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
社會革命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狹義的社會革命專指推動社會“質變”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階級鬥爭的最高表現,先進階級以革命的形式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實現新舊生產方式、社會製度的更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