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人民時評:加大對虛假廣告的懲戒威懾

發布時間:2018-07-11 10:32:00 人民日報

充分發揮信用約束在廣告治理中的作用,努力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懲戒威懾

如今,線上下單、線下服務已成常態,確保承諾的服務質量,成為(wei) 消費者的普遍訴求。近日,由上海市消保委發布的《2018年空調維修消費體(ti) 察報告》顯示,通過知名平台尋找到的11家空調維修商中,竟有9家存在虛構故障、“小病大修”等誤導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wei) 。商家服務“套路”滿滿,推介平台大打“推責太極”,最後讓消費者買(mai) 單,可謂市場失序、誠信欠費。

商品廣告琳琅滿目,信息平台擇優(you) 推廣,這本是商業(ye) 社會(hui) 應有的理想場景。但現實中,使用搜索引擎,付費搜索與(yu) 自然搜索混雜在一起;收看電視廣告,“國家級”“頂尖”等用語頗具迷惑性;留意路邊燈箱,“逢考必過”“穩賺不賠”等字樣令人生疑;登錄電商平台,“全網最低價(jia) ”等承諾鋪天蓋地……利用廣告追求曝光率、提升知名度,本無可非議,然而巧立名目、誇大功效,甚至花言巧語、弄虛作假,不僅(jin) 自挖誠信陷阱,還會(hui) 破壞健康的營商環境。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查處違法廣告1.5萬(wan) 餘(yu) 件,罰沒款9.2億(yi) 元,同比分別增長36.9%和292.7%。應該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專(zhuan) 項整治,以往那種明目張膽、胡編亂(luan) 造的廣告少了,但一些虛假廣告換上了新“馬甲”,治理難度有增無減。比如,在多個(ge) 互聯網平台上出現“9.9元買(mai) 手機”或“1元抽獎”等內(nei) 容,點進去提示用戶下載軟件進行注冊(ce) ,按照步驟操作完成卻隻抽到有門檻的“滿減券”。再比如,一些廣告往往打著講座、訪談的幌子,讓消費者不知不覺掉進陷阱。可以說,與(yu) 虛假廣告相似,這種低成本、誘導式的營銷廣告,同樣是名實不符、掛羊頭賣狗肉。即使短期內(nei) 人潮湧動,但終將因缺乏信任導致用戶流失。

虛假廣告何以屢禁不絕?推介平台為(wei) 何故意“放水”?違規獲利過高無疑是主要原因。以醫療廣告為(wei) 例,曾經,遊醫藥販、街頭廣告等城市頑疾令人頭痛不已;如今,競價(jia) 排名、“神醫老戲骨”等廣告亂(luan) 象引來諸多質疑。即便在嚴(yan) 格管理的大趨勢下,還有商家未經審查就製作投放,甚至在被約談後轉而就在移動端上“故態複萌”。違法成本過低,處罰力度不夠,平台責任虛置,監管問責不力,無疑是虛假廣告屢屢冒頭的重要原因。

互聯網不是失信者的避風港,廣告平台也不能成為(wei) “網絡世界的電線杆”。今年4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2018年第一批典型虛假違法廣告案件,處罰對象涉及食品公司、科技企業(ye) 、醫療行業(ye) 、廣播電台等各方主體(ti) 。無論是廣告商,還是平台方,都不能以促銷為(wei) 名,行欺騙之實,也不能以吸引眼球為(wei) 由,極盡誇大之詞。這就要求廣告產(chan) 業(ye) 鏈上各個(ge) 責任主體(ti) ,既要從(cong) 源頭入手做好資質把控,建立可回溯的從(cong) 業(ye) 人員責任製度,也要盯緊廣告傳(chuan) 播的中間環節,提高廣告平台的把關(guan) 水準。

信用是無形的資產(chan) 。除了讓相關(guan) 法律法規長出牙齒、織密覆蓋全產(chan) 業(ye) 鏈的監管體(ti) 係,消除虛假廣告的生存土壤,滌蕩誠信經營的社會(hui) 風氣,還要充分發揮信用約束的作用,努力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懲戒威懾。這樣,才能守護公平有序的市場規則,擦亮商業(ye) 倫(lun) 理的誠信底色,涵養(yang) 互信互利的誠信社會(hui) 。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