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為文化自信注入時代內涵

郭加利 於欽明 發布時間:2018-07-12 19:21:00 光明網-《光明日報》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刻把握國際國內(nei) 文化發展態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持續推進文化體(ti) 製改革發展,我國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ge) 民族進步的力量;價(jia) 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ge) 社會(hui) 活力的來源。”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興(xing) 盛。

青島藝術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傳(chuan) 世精品文物展》免費向觀眾(zhong) 開放。新華社發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強大支撐。文化自信必須要有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和特有印記,這種文化標識和特有印記源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具體(ti) 而言表現為(wei) 三個(ge) 方麵:一是數千年連綿不斷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它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發展創新之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比作“根”和“精神命脈”,他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深刻指出,“我們(men) 是中華兒(er) 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曆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二是黨(dang) 領導人民群眾(zhong) 在革命鬥爭(zheng) 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井岡(gang) 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永遠銘記、世代傳(chuan) 承”,並以此教育引導廣大黨(dang) 員、幹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終保持共產(chan) 黨(dang) 人政治本色。三是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體(ti) 現了當代中國的社會(hui) 性質和政治理念,是增強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可以說,文化自信在古今社會(hui) 每一個(ge) 方麵均有呈現,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了強勁動力。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作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的強大支撐,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hui) 上強調指出的:“我們(men) 要立足中國,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鞏固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把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融入社會(hui) 發展各方麵,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yang) ,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實踐指向。黨(dang) 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政治論斷,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feng) 富的精神食糧”。伴隨人民群眾(zhong) 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口袋富起來”之後,精神享受成為(wei) 人們(men) 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由此,增強文化自信、豐(feng) 富精神食糧,成為(wei) 新時代的嶄新課題。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ti) 製,加快構建把社會(hui) 效益放在首位、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ti) 製機製。”在這方麵,文化產(chan) 品、文化產(chan) 業(ye) 、文化服務等都可以找到著力點。對文化產(chan) 品而言,應秉持工匠精神,凸顯中國風格、民族特色、現代氣質,把不同類型的文化產(chan) 品打造成為(wei) 富有中國特色、滿足群眾(zhong) 多元生活需要的文化精品;對文化產(chan) 業(ye) 而言,應大力推進文化創新,不斷以創意引導供給,做強文化產(chan) 品優(you) 質內(nei) 容,改造升級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業(ye) 結構,激活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內(nei) 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推動新的文化業(ye) 態持續創新、融合、發展,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提質增效;對文化服務而言,要進一步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運行機製,遵循精神文明建設規律,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新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與(yu) 科技融合發展新機製,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專(zhuan) 業(ye) 化和社會(hui) 化運營新模式。隻有堅定文化自信,勇於(yu) 改革創新,才能推動新時代文化發展開創新局麵,進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增強國際話語權對於(yu) 堅定文化自信至關(guan) 重要。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之中,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zheng) 中的功能與(yu) 地位日益凸顯,文化影響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廣泛而深刻。在各種思潮及文化交流愈加頻繁的背景下,誰能占據文化發展的製高點、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獲得更快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guan) 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guan) 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guan) 係“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實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一個(ge) 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cong) 根本上說,取決(jue) 於(yu) 其核心價(jia) 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是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方式。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men) 要更加注重國家形象塑造,充分研究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有效方式,通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形成能與(yu) 國際交流的對外話語體(ti) 係,推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使中華文化在國家傳(chuan) 播交流的過程中不僅(jin) 讓外國人聽得到、看得到,更要聽得懂、看得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就是麵向國際社會(hui) 鮮明展現中國思想、提出中國主張的典範,並日益獲得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同。麵向未來,我們(men) 要著重講好中國的故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故事、中國人民的故事,並將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製度、中國精神寓於(yu) 其中,在努力為(wei) 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的偉(wei) 大進程中,提升文化軟實力,為(wei) 文化自信注入時代內(nei) 涵。

(責編: 夏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