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評論員觀察:以體製改革為創新注入動力

發布時間:2018-07-18 13:22:00 人民日報

近日,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的全球排名上升5位,位列第十七名,首次進入創新領袖國家群體(ti) ,也成為(wei) 現今唯一跨入全球創新指數前20的中等收入國家。這樣的進步,正來自一係列科技體(ti) 製改革激發出的創新活力。

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強調,形成更有針對性科技創新的係統布局和科技創新平台的係統安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不久前的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強調,破除一切製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科技創新體(ti) 製改革帶來的改變,從(cong) 一些細節中就可以看得出來:曾經,一台價(jia) 值數百萬(wan) 元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就能難倒一家科技公司:因為(wei) 隻用一次,自己買(mai) 不劃算,不買(mai) 又沒法完成科研任務。如今,隻要花幾百元測試服務費,就能享受大學實驗室提供的專(zhuan) 業(ye) 服務。這樣的便利,源自重大科研設施和大型儀(yi) 器加快向社會(hui) 開放的改革舉(ju) 措。事實證明,體(ti) 製建立了、機製理順了,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不斷深化的科技體(ti) 製改革,正為(wei) 創新注入源源動力。科技創新很像多米諾骨牌,一旦某個(ge) 環節出現堵點,投入的要素之間就會(hui) 產(chan) 生斷點,難以催生出理想的科技產(chan) 出。一位農(nong) 業(ye) 科研人員多年從(cong) 事蜂產(chan) 品安全研究,貢獻很大,但由於(yu) 發表論文少,正高職稱遲遲評不上,無奈之下告別深耕多年的領域,“轉行”做起並不擅長的蜂基因克隆,僅(jin) 僅(jin) 因為(wei) 該領域發論文機會(hui) 多。當下,除了科研績效、人才評價(jia) 機製中存在令人惋惜的擠出效應,在科研項目管理體(ti) 製、知識產(chan) 權保護、科研成果轉化機製當中,短板和痛點也不在少數。當我們(men) 擁有了更加豐(feng) 富的創新資源和要素,如何促成各要素發生化學反應,釋放蘊藏其中的活力,考驗改革擔當、急需變革智慧。

改革科技體(ti) 製,說到底就是為(wei) 創新提供更好的製度環境,其中包括由法律法規建立的硬環境,也包含培育科技文化、厚植創新土壤形成的軟環境。從(cong) 2013年到2017年,我國法院審結各類知識產(chan) 權一審案件68.3萬(wan) 件,年均增長19.4%,民事一審案件年均結案率達94.24%。司法資源高效運行,為(wei) 創新兜底、為(wei) 創意撐腰,成為(wei) 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製度保障。近日,《關(guan) 於(yu) 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jia) 、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印發,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的若幹措施出台,這些改革直擊痛點、疏解焦慮,進一步解放了科技生產(chan) 力。而今年5月印發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幹意見》,旨在營造誠實守信、追求真理的社會(hui) 氛圍,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培育文化基因。緊鑼密鼓的改革鼓點,意在打通體(ti) 製機製的“任督二脈”,實現創新要素的優(you) 化配置。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有人評價(jia) 40年來中國發展的最大成就,就是在製度層麵蹚出一條符合國情的道路,摸索出一套後來居上的方法。科技體(ti) 製改革,無疑是製度變革中的重要一環,更是推動我國技術進步的最主要動力。技術可以複製、經驗可以學習(xi) ,而知識生產(chan) 的體(ti) 製和機製卻不可能直接移植而來。隻有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推動科技體(ti) 製改革,才能助力重大核心技術攻關(guan) ,把科技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1985年,首屆全國技術成果交易會(hui) 在北京展覽館開幕。交易會(hui) 曆時25天,實現交易額80億(yi) 元,人們(men) 第一次見識到技術成果市場化改革的威力。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麽(me) 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將體(ti) 製改革推向縱深,我們(men) 將為(wei) 新時代中國科技發展點燃最熱的那一把火。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