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史隨筆】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yi) 不僅(jin) 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在舊式的農(nong) 民戰爭(zheng) 走到盡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yi) 屢屢碰壁,資產(chan) 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和西方資本主義(yi) 的其他種種方案紛紛破產(chan) 的情況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wei) 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早在清末民初,一些來華的外國傳(chuan) 教士、中國資產(chan) 階級知識分子和中國無政府主義(yi) 者就開始對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論作過零星的介紹,但他們(men) 對這一科學理論的了解和認識是非常膚淺和片麵的,並沒有引起特別關(guan) 注和大的影響。十月革命後,以李大釗為(wei) 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在中國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迅速而廣泛的傳(chuan) 播,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創建準備了思想條件。
19世紀中期,馬克思主義(yi) 在整個(ge) 歐洲社會(hui) 產(chan) 生了巨大影響,並開始在世界範圍內(nei) 得到廣泛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初入中國,是由來華傳(chuan) 教士首先選擇翻譯內(nei) 容並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結合中國文化語境將其表達出來。1899年,西方基督教傳(chuan) 教士在《萬(wan) 國公報》第121期上刊載了署名“英士李提摩太譯,華士蔡爾康屬文”的《大同學》一文,提到“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這是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報刊上,但誤認為(wei) 馬克思是英國人。同年4月的《萬(wan) 國公報》第 123 期上這一錯誤得到更正,並稱其“主於(yu) 資本者也”。對於(yu) 1899年出版的《萬(wan) 國公報》提到馬克思及其學說的觀點,學界比較認同。例如,1979年,夏良才在《近代史研究》發表《也談早期中文刊物中有關(guan) 〈資本論〉和馬克思譯名的記載》一文,指出: “李提摩太節譯的是英國進化論者頡德(Benjamin Kidd)的著作《社會(hui) 進化論》(Social Revolution)的前三章。這裏說的‘德國之馬客偲,主於(yu) 資本者也’,就是指的馬克思《資本論》。應該說,這才是中文刊物上第一次提到《資本論》的名字。” 這一階段,除了《萬(wan) 國公報》以外,還有來華傳(chuan) 教士翻譯、出版的《萬(wan) 國史記》《富國策》等,也有一些零碎、不成體(ti) 係的介紹。
20世紀最初幾年到“五四”運動時期,很多中國知識分子選擇留學日本。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大量西方政治思想開始傳(chuan) 入,馬克思等人的著作也相繼被譯介到日本,引起中國留學生的注意,包括日文社會(hui) 主義(yi) 著作和介紹社會(hui) 主義(yi) 學說在中國翻譯與(yu) 傳(chuan) 播起來。梁啟超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接觸到馬克思的著作。後來他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cong) 報》,大量譯介西方思想,也提到有關(guan) 馬克思主義(yi) 的內(nei) 容。例如,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cong) 報》第18號上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文中稱“麥喀士(日耳曼人,社會(hui) 主義(yi) 之泰鬥也)”;在1903年11月2日至12月4日《新民叢(cong) 報》第40~43號的《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一文中,稱“麥喀士(社會(hui) 主義(yi) 之鼻祖,德國人,著書(shu) 甚多)之學理,實為(wei) 變私財以作共財之一階梯”;在1904年2月《新民叢(cong) 報》第46~48號的《中國之社會(hui) 主義(yi) 》一文中,又提到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現今之經濟社會(hui) ,實少數人掠奪多數人之土地而組成者也”的主張。
幾乎與(yu) 梁啟超等同時接觸並開始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的,還有留日或者曾經長期居住在日本的同盟會(hui) 革命者或早期國民黨(dang) 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孫中山、朱執信、馬君武、宋教仁、廖仲愷等。如朱執信早年留學日本,1905年在同盟會(hui) 機關(guan) 報《民報》第2號和第3號上接連發表了兩(liang) 篇《德意誌社會(hui) 革命家小傳(chuan) 》,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狀況及其主要曆史功績,並且簡要歸納了《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的基本內(nei) 容。毛澤東(dong) 曾評價(jia) :“以前有人如梁啟超、朱執信,也曾提過一下馬克思主義(yi) 。……不過以前在中國並沒有人真正知道馬克思主義(yi) 的共產(chan) 主義(yi) 。”
通過日文的翻譯和轉譯,介紹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著作的當時還有一些。例如,1902年4月,廣智書(shu) 局出版了日本社會(hui) 主義(yi) 研究會(hui) 會(hui) 長村井知至的《社會(hui) 主義(yi) 》(羅大維譯),書(shu) 中對馬克思主義(yi) 有一些介紹。1902年11月,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了幸德秋水的《廣長舌》,對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進行了較為(wei) 係統的總結。1903年2月,馬君武在《譯書(shu) 匯編》第2卷第11號發表《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進化論之比較》一文,指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最新之公理,皆在其內(nei) ,不可不研究也”。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早期的共產(chan) 主義(yi) 者中,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李漢俊、瞿秋白、蔡和森等,為(wei) 了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開始研究與(yu) 翻譯馬克思列寧主義(yi) 著作,並有意識地將之與(yu) 中國的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聯係起來。由此,馬克思主義(yi) 的文章較多地見諸報紙雜誌。
毛澤東(dong) 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men) 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wei) 陣地,相繼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yi) 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yi) 觀》《再論問題與(yu) 主義(yi) 》等大量宣傳(chuan) 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著名文章和演說,並且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hui) ,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yi) ,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yi) ,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陳獨秀、李大釗等創辦的《每周評論》還刊載了摘譯的《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晨報》於(yu) 1919年5月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zhuan) 欄,陸續譯介了馬克思的《雇傭(yong) 勞動與(yu) 資本》、考茨基的《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河上肇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等著作。
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部分著作中譯本開始出版,其中陳望道譯的《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李季譯的《社會(hui) 主義(yi) 史》、惲代英譯的《階級爭(zheng) 鬥》,對毛澤東(dong) 有著重要影響,並被編入了1921年5月文化書(shu) 社發行編印的《文化書(shu) 社銷書(shu) 目錄》中。對此,1936年毛澤東(dong) 同斯諾談話中指出,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們(men) 組織起來了,在這項工作中我開始受到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和俄國革命曆史影響的指引。……有三本書(shu) 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這三本書(shu) 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陳望道譯,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yi) 的書(shu) ……正是通過馬克思主義(yi) 的廣泛傳(chuan) 播,為(wei) 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ge) 古老的東(dong) 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
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從夯實科學世界觀開始。共產黨人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立足的根基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