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40年“增長奇跡”從何而來

殷德生 發布時間:2018-07-31 15:48:00 解放日報

40年前,中國是一個(ge) 窮困落後國家;40年後的今天,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增長了225倍,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2017年,我國GDP淨增8.35萬(wan) 億(yi) 元,相當於(yu) 澳大利亞(ya) 2016年的GDP總量。40年前,中國人均GDP156美元,尚不及當時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三分之一;40年後的今天,中國人均GDP近9000美元,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中等收入偏上國家。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就是以這樣一個(ge) 增長奇跡為(wei) 素材的。

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與(yu) 漸進式改革

中國經濟改革發展是一個(ge) 宏大的敘事。如何提供一個(ge) 清晰的理論線索和分析框架,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其中,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和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是重要的切入點。

黨(dang) 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這是由我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性質決(jue) 定的,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前提。這一基本經濟製度是我們(men) 黨(dang) 把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具體(ti) 國情相結合,探索得出的重大理論成果。

一定意義(yi) 上說,公有製經濟保證了社會(hui) 主義(yi) 的性質,非公有製經濟體(ti) 現了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二者共同為(wei)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創造力。

確立了這一原則,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也就得以走上漸進式增量改革之路。先是“體(ti) 製內(nei) 改革”的嚐試——擴大國營工業(ye) 企業(ye) 自主權,再到“體(ti) 製外改革”的突破——從(cong) 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到經濟特區,接下來是體(ti) 製內(nei) 國有經濟與(yu) 體(ti) 製外私有經濟的“雙軌製”。增量改革獲得成功和經驗之後,繼而對市場化改革進行“整體(ti) 推進”。

推動要素解放和配置效率提升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提煉和總結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成果,將實踐經驗上升為(wei) 係統化的經濟學說。它不僅(jin)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而且豐(feng) 富了西方發展經濟學理論。

第一,農(nong) 村改革解放勞動力要素和其他農(nong) 業(ye) 要素。

農(nong) 村改革40年來,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wei) 核心的農(nong) 村經營體(ti) 製改革、以農(nong) 村稅費改革為(wei) 核心的國民收入分配體(ti) 係改革等,極大地解放了農(nong) 村生產(chan) 力。在堅持穩定農(nong) 村土地承包關(guan) 係的同時,積極穩妥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給了農(nong) 民參與(yu) 土地流轉的信心,有利於(yu) 農(nong) 業(ye) 規模化經營和農(nong) 業(ye) 經濟效益的提高。事實證明,農(nong) 村勞動力從(cong) 農(nong) 業(ye) 部門向工業(ye) 部門轉移,既提高了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又推動了工業(ye) 化進程,還促進了城市化進程。

第二,國有企業(ye) 改革解放要素配置權。

通過對國有企業(ye) 實行放權讓利,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實行股份製公司製改製,到改革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製度,從(cong) “管企業(ye) ”向“管資本”轉變,再到對國有企業(ye) 實行分類改革和監管……這一循序漸進的增量改革模式具有“帕累托改進”性質,最大限度降低了改革的阻力。

第三,金融部門改革解放資本要素。

從(cong) 理論上講,中國已基本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從(cong) 實踐上講,中國還需繼續完善利率的定價(jia) 機製、報價(jia) 機製和傳(chuan) 導機製。

第四,地區開放釋放要素配置國內(nei) 空間。

一段時間裏,我國實行非均衡協調發展的區域戰略,沿“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nei) 地”而逐漸形成全方位發展開放格局。非均衡發展戰略之後,就是21世紀後的區域總體(ti) 發展戰略,依據東(dong) 、中、西地區的比較優(you) 勢進行功能定位,要求形成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製。

第五,對外開放釋放要素配置國際空間。

從(cong) 4個(ge) 經濟特區到沿海14個(ge) 開放城市,再到沿長江經濟帶和內(nei) 陸全麵開放,我國對外開放的空間格局不斷拓展延伸。

以五大理論創新構建新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農(nong) 村改革的理論創新——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黨(dang) 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時代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總抓手。一方麵,提升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質量,加快構建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生產(chan) 體(ti) 係、經營體(ti) 係。另一方麵,強化鄉(xiang) 村振興(xing) 製度性供給,建立健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

國有企業(ye) 改革的理論創新——現代企業(ye) 製度理論。國企改革的重要創新是分類推進改革並推進公司製股份製改革,發展混合所有製。一方麵,將國有企業(ye) 分為(wei) 商業(ye) 類和公益類,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另一方麵,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權責對等、運轉協調、有效製衡的決(jue) 策執行監督機製,完善資管為(wei) 主的國有資產(chan) 管理體(ti) 製。

金融部門改革的理論創新。實體(ti) 經濟是金融的根基,為(wei) 實體(ti) 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ye) 之本。一方麵,增強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另一方麵,防止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改革發展的永恒主題。

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創新。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wei) 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wei) 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ti) 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對外開放理論的創新。具體(ti) 包括全麵開放新格局理論和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理論。前者要求形成“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流動開放格局、陸海內(nei) 外聯動格局、東(dong) 西雙向開放格局(向發達國家開放與(yu) 向發展中國家開放相結合); 後者要求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現多邊開放與(yu) 區域開放相結合,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等。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