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走過整整40個(ge) 年頭,中國以西方不認可的模式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中國按購買(mai) 力平價(jia) 已成為(wei) 世界最大的經濟體(ti) ,建立了世界上較為(wei) 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產(chan) 階層,向全世界輸出最多的遊客,成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還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和養(yang) 老。中國如何取得如此之成就?回答這個(ge) 問題需要進行國際比較。
學習(xi) 西方,亦堅持自我
首先,與(yu) 發展中國家比較。過去數十年,發展中國家大致采用了兩(liang) 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全盤照搬西方,特別是政治和經濟製度幾乎完全照抄西方;另一種是全盤否定西方,舉(ju) 民族主義(yi) 之旗,走與(yu) 西方隔絕之路。但兩(liang) 者效果都不佳。全盤照搬西方的國家多數陷入政治機器空轉,部落、種族、宗教矛盾激化,百姓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即使少數沒有陷入動亂(luan) 的國家,也無力實現國家的工業(ye) 化和現代化。而全盤否定西方的國家則大多陷入民粹主義(yi) 泛濫,資金、市場和技術匱乏,民生艱難的境地。
中國避免了這兩(liang) 種極端的選擇。從(cong) 改革開放一開始,中國就決(jue) 定學習(xi) 和借鑒人類文明一切有益的東(dong) 西,但在這個(ge) 過程中絕不放棄自我。1988年5月,一位非洲總統訪華時曾問鄧小平,如何與(yu) 西方打交道,鄧回答了四個(ge) 字:“趨利避害。”他希望鄧小平談談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要經驗,鄧小平說:“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從(cong) 自己的實際出發來製定政策。不但經濟問題如此,政治問題也如此。”
回望這些年西方推動的全球化,本質上是新自由主義(yi) 的全球化。包含了所謂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民主化”等。中國認為(wei) 經濟全球化是曆史大勢,中國應該順勢而為(wei) ,但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處理得好,給人民帶來福祉,處理得不好,會(hui) 帶來災難,所以中國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采取了趨利避害的戰略。
中國明確把全球化界定為(wei) 經濟全球化,而非政治全球化。中國不僅(jin) 不放棄社會(hui) 主義(yi) ,而且還用社會(hui) 主義(yi) 的優(you) 勢來駕馭西方主導的新自由主義(yi) 全球化,最終超越資本主義(yi) 。這使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脫穎而出,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成了全球化的受益者。相比之下,許多發展中國家擁抱了全球化,卻經曆了一場接一場的危機,往往不是它們(men) “利用”了外資,而是整個(ge) 國家的經濟命脈都被外國資本控製,甚至老百姓財富被華爾街金融大鱷洗劫一空。
從(cong) 實際出發,穩健改革
其次,與(yu) 轉型經濟國家或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比較。這些國家主要采用了兩(liang) 種改革模式:一種是“激進改革模式”,另一種是“保守改革模式”。前者的特點是“雙休克療法”,即以西方政治模式為(wei) 藍本一下子把一黨(dang) 製變成多黨(dang) 製;以西方經濟學教科書(shu) 為(wei) 藍本,一夜之間完成了所謂經濟自由化和私有化。“雙休克療法”的結果幾乎是災難性的。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qiao) 夫選擇了這種模式,結果蘇聯迅速解體(ti) ,經濟全麵崩潰,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保守改革模式”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堅持原有體(ti) 製,計劃經濟為(wei) 主,輔之於(yu) 極為(wei) 有限的市場調節。這些國家對市場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充滿恐懼,始終未能建立起真正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經濟和政治體(ti) 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十分有限。
中國避免了這兩(liang) 種選擇,中國采取的是“穩健改革模式”,其最大特點是大規模經濟改革,輔之以必要的政治改革,為(wei) 經濟改革鋪平道路,最終落實到民生的顯著改善。以經濟改革為(wei) 例,中國借鑒了西方的市場經濟之長,發揮了市場支配資源的效率,但也發揮了社會(hui) 主義(yi) 宏觀平衡的優(you) 勢,使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唯一沒有陷入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主要經濟體(ti) ,現在還走到了世界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前沿。
不斷探索,規避陷阱
最後,與(yu) 西方國家比較。西方過去數十年向全世界推銷最多的就是民主化和市場化,亦可稱為(wei) “民主原教旨主義(yi) ”和“市場原教旨主義(yi) ”。大概忽悠別人的事情做得太多了,結果西方自己也真信這些東(dong) 西,把自己一並忽悠進去。西方話語創造了無數的所謂陷阱,如“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等等。其實,過去數十年,最大的陷阱就是兩(liang) 個(ge) ,即“民主原教旨主義(yi) 陷阱”和“市場原教旨主義(yi) 陷阱”。凡是克服這兩(liang) 個(ge) 陷阱的就成功了,如中國。凡是陷入這兩(liang) 個(ge) 陷阱的就失敗或走衰,如不少西方國家和許多非西方國家。
“市場原教旨主義(yi) ”使西方許多國家陷入了金融危機、債(zhai) 務危機和經濟危機,多數百姓的實際收入二十多年沒有提高。西方推動“民主原教旨主義(yi) ”,把互聯網變成了對他國進行政權更迭的工具,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阿拉伯之春”變成了“阿拉伯之冬”,大量難民逃離戰亂(luan) 湧入歐洲,造成歐洲今天最大的政治危機;美國政壇也出現巨變,一些人說這簡直是美國自己的一場“政權更迭”,在這場變革中新社交媒體(ti) 發揮了關(guan) 鍵作用。
相比之下,中國成功避免了這兩(liang) 種原教旨主義(yi) 的陷阱。在市場問題上,中國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把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有機結合起來,這個(ge) 模式,雖然還在完善之中,但已經帶來中國的迅速崛起。在民主問題上也是一樣,雖然中國的探索還在進行之中,但我們(men) 可以說中國“選拔+選舉(ju) ”的製度總體(ti) 上優(you) 於(yu) 隻是依賴選舉(ju) 的西方製度;中國從(cong) 上到下普遍實踐的協商民主總體(ti) 上高於(yu) 西方愈來愈民粹的民主;中國的戰略規劃與(yu) 執行能力及社會(hui) 整合能力也明顯強於(yu) 西方國家。
回望過去40年,真是感慨萬(wan) 千。我們(men) 不是沒有磕磕碰碰,不是沒有犯錯誤,但在涉及國家發展道路的戰略抉擇上,我們(men) 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中國也因此而全方位和平崛起,成為(wei) 世界上為(wei) 數不多地真正找到成功之路的偉(wei) 大國家。(作者是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40年“增長奇跡”從何而來
40年前,中國是一個窮困落後國家;40年後的今天,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增長了225倍,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