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習(xi) 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5年來,“一帶一路”已成為(wei) 廣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平台和公共產(chan) 品。盡管當今世界上單邊主義(yi) 、貿易保護主義(yi) 、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有新的表現,但合作共贏仍是大勢所趨,國際社會(hui) 強烈呼喚更加平等包容的全球經濟治理體(ti) 係和國際合作模式。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創新國際經濟合作模式和全球治理思想,為(wei) 世界提供實現互利共贏合作的中國方案,體(ti) 現了中國作為(wei) 國際社會(hui) 負責任一員的責任擔當。
與(yu) “一帶一路”參與(yu) 國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guan) 鍵環節。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致力於(yu) 同國際社會(hui) 一道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麵臨(lin) 的新挑戰,提升經濟全球化的包容性、開放性和普惠性,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yu) 相關(guan) 國家的經濟合作已經取得顯著成效。
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走向深入,中國與(yu) 其他參與(yu) 國的相關(guan) 經濟合作範圍、項目都會(hui) 增多,提升區域經濟合作水平和質量的任務也會(hui) 更重。“一帶一路”參與(yu) 國有著各不相同的國情和發展水平,也麵臨(lin) 一些共同的發展難題。這就需要我們(men) 以實現互利共贏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維護國家利益與(yu) 合作發展相結合,形成差異化、多層次的經濟合作模式,深化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大力拓展區域經濟合作廣度和深度,提升經濟合作針對性和質量效益。
在深化經濟合作過程中,要注重與(yu) 參與(yu) 國發展戰略對接。“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致力於(yu) 實現戰略對接、優(you) 勢互補。政策溝通和發展戰略對接是開展各方麵務實合作的基礎,是擴大“一帶一路”參與(yu) 國利益匯合點的關(guan) 鍵,也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保障。“一帶一路”參與(yu) 國中有眾(zhong) 多新興(xing) 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一方麵具有促進經濟發展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麵又受自身條件限製,無力推進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這就需要相關(guan) 各國建立政策協調對接機製,共同製定合作方案,共同采取合作行動,形成規劃銜接、發展融合、利益共享局麵。
由於(yu) “一帶一路”參與(yu) 國處於(yu) 不同發展階段,因而具有不同層次的合作需求。處於(yu) 前工業(ye) 化階段的國家,主要需求是大力發展工業(ye) 企業(ye) ,促進工業(ye) 生產(chan) 快速發展。處於(yu) 工業(ye) 化中期的國家,主要需求是提高工業(ye) 生產(chan) 的技術水平。而處於(yu) 工業(ye) 化後期的國家,主要需求則是發展高新技術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轉型升級。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努力實現與(yu) 合作方的國情、國力和發展需求緊密對接,開展多層次、多模式的立體(ti) 化經濟合作。
發展是解決(jue) 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深化“一帶一路”經濟合作,要聚焦發展這個(ge) 根本性問題,打破發展瓶頸,釋放各國發展潛力。抓住產(chan) 業(ye) 這一經濟之本,推動各國深入開展產(chan) 業(ye) 合作,促進各國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相互兼容、相互促進,抓好大項目建設。加強國際產(chan) 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培育新業(ye) 態,激發經濟增長活力。由於(yu) “一帶一路”參與(yu) 國資源稟賦和產(chan) 業(ye) 結構互補性較強,可以將投資與(yu) 貿易有機結合,推進經貿產(chan) 業(ye) 合作區建設,促進產(chan) 能合作和經貿合作,將經濟互補性有效轉化為(wei) 經濟推動力。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nei) 容之一。要深化金融領域合作,不斷健全“一帶一路”建設的多元化投融資體(ti) 係。當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chan) 能合作、經貿產(chan) 業(ye) 合作區等合作形式成為(wei) 推進“一帶一路”經濟合作的重要抓手,這些項目的實施都麵臨(lin) 巨大的融資需求。建設多元化投融資體(ti) 係能為(wei) 拓展多層次經濟合作提供更加堅實的融資保障,進一步促進資金融通。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全球治理變革
作者: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係副主任楊華鋒“一帶一路”倡議是在中國與世界關係發生曆史性變化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全球治理變革的必然產物,體現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努力。隨著全球貿易糾紛與關稅壁壘不斷升溫,傳統治理理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