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思想縱橫:以製度和技術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劉迎秋 發布時間:2018-10-26 08:50:00 人民日報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為(wei) 主要驅動力的發展。習(xi) 近平同誌指出,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那麽(me) ,怎樣才能使創新成為(wei) 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是一個(ge) 複雜的體(ti) 係,不僅(jin) 包括技術創新,還涉及經濟、社會(hui) 、文化、企業(ye) 、組織、管理以及製度和體(ti) 製機製等創新。這些方麵都很重要,但從(cong) 我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及其對創新需求的緊迫性看,當前需要抓好的重中之重主要是兩(liang) 方麵創新:一是生產(chan) 及其技術的創新,二是製度和體(ti) 製機製的創新。其中,製度和體(ti) 製機製的創新又是實現技術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這是因為(wei) ,製度和體(ti) 製機製是人們(men) 參與(yu) 經濟事務、保證經濟機體(ti) 有效運轉並發揮作用的各種規程與(yu) 準則的總和,是一個(ge) 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的模板與(yu) 框架。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就會(hui) 一事無成。

我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之所以能夠大幅度提升,首要原因是我們(men) 對原來的經濟製度和體(ti) 製機製進行了深刻變革,逐步形成了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和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它適應我國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能夠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從(cong) 而使懶惰的人變得勤奮、勤奮的人變得更加勤奮。沒有基本經濟製度和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就不可能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我國經濟就不可能實現長達40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任何試圖動搖我國基本經濟製度的奇談怪論,都是不利於(yu) 生產(chan) 力發展的,也是不利於(yu) 經濟主體(ti) 開展創新活動的。其中的道理就是馬克思早就指明了的:在一定條件下上層建築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會(hui) 反作用於(yu) 經濟基礎並影響甚至決(jue) 定生產(chan) 力發展。

創新的另一個(ge) 重要方麵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首先依賴於(yu) 基礎科學的發展、應用與(yu) 創新,同時也依賴於(yu) 具體(ti) 生產(chan) 技術本身的創新。國際經驗特別是製造強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沒有基礎科學的發展、應用與(yu) 創新,工業(ye) 生產(chan) 技術就難以提升和發展;但僅(jin) 有基礎科學的發展、應用與(yu) 創新而沒有整個(ge) 製造業(ye) 全過程的生產(chan) 技術創新,特別是如果沒有基礎原材料生產(chan) 技術創新,那麽(me) ,最終產(chan) 品直至整個(ge) 國民經濟的發展也不可能是高質量的。為(wei) 什麽(me) 目前我國很多生產(chan) 製造技術已經居於(yu) 世界前列,但相關(guan) 製造業(ye) 產(chan) 品還達不到世界一流水平?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條就是基礎原材料還達不到世界一流水平,或者說,大部分基礎原材料製品的技術含量還無法滿足製造業(ye) 、整個(ge) 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僅(jin) 必須大力推動基礎科學的發展、應用與(yu) 創新,而且必須著力於(yu) 生產(chan) 技術的發展、應用與(yu) 創新,同時還必須把生產(chan) 技術發展、應用與(yu) 創新的著力點放在生產(chan) 全過程的各個(ge) 基礎環節上。從(cong) 我國製造業(ye) 發展現狀及其質量水平看,大力推動基礎原材料生產(chan) 與(yu) 製造全過程的技術創新、全麵提升我國基礎原材料的生產(chan) 製造質量水平,對於(yu)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總之,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方麵要著力於(yu) 製度和體(ti) 製機製創新,另一方麵要著力於(yu) 生產(chan) 全過程特別是基礎原材料生產(chan) 製造全過程的技術創新。隻有把這兩(liang) 方麵創新都做好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才有堅實基礎和可靠保障。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