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上海:紅色文化述初心

顏維琦 曹繼軍 發布時間:2018-11-01 16:04:00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上海興(xing) 業(ye) 路76號,曾經的望誌路106號,一幢青紅磚牆的石庫門小樓。無數人來到這裏,重溫建黨(dang) 曆史,汲取精神力量。今年8月25日,這裏迎來今年第100萬(wan) 名參觀者——一位來自河南鄭州的普通黨(dang) 員。這是中共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建館66年來,年參觀量首次突破100萬(wan) 人次。

參觀人次呈爆發式增長,是上海各大紅色革命紀念館共同的特征。位於(yu) 老成都北路的中共二大會(hui) 址紀念館,今年高峰時日均接待量超過4000人次;位於(yu) 四川北路的中共四大紀念館,“七一”前後單日接待量超過7000人次……參觀學習(xi) 熱度高漲的背後,有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的獨特吸引力,也有上海近年來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係統梳理和深入挖掘,更有上海打響“黨(dang) 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品牌的不懈努力。

勾勒一座光榮之城的“紅色帶寬”

穿越曆史的風雲(yun) ,赴一場紅色之旅。今年7月1日問世的一份《上海紅色文化地圖》,標注了上海最新確認的387處紅色文化資源,勾勒出一座光榮之城的“紅色帶寬”。這份紅色文化地圖的亮點在於(yu) :它是收錄上海紅色史跡最全的地圖,可以讓市民和遊客對上海的紅色風貌一目了然;還可通過掃描二維碼瀏覽或下載地圖,紙質版與(yu) 線上版彼此呼應。

上海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chuan) 統的城市。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在上海召開。從(cong) 望誌路到興(xing) 業(ye) 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這裏起步。這間隻有18平方米的小小客廳,見證了一個(ge) 偉(wei) 大政黨(dang) 的誕生。這裏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產(chan) 床”,也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家園。

相距不過1.3公裏,綠樹掩映著一幢始建於(yu) 1915年的石庫門老建築。厚重的黑漆大門、敞亮的客堂間以及90多年前的老陳設,講述著它們(men) 曾經曆的風雨曆程。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在這裏召開。這次大會(hui) 上,第一次提出黨(dang) 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第一次提出黨(dang) 的統一戰線思想,第一次公開發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製定第一部黨(dang) 章,與(yu) 黨(dang) 的一大共同完成黨(dang) 的創建任務。

上海有著豐(feng) 饒且與(yu) 眾(zhong) 不同的紅色文化資源,街頭巷尾遍布紅色記憶。早在2005年,上海市委宣傳(chuan) 部、市委黨(dang) 史研究室等部門即聯手係統性地發掘梳理上海的紅色文化資源。截至目前,上海革命遺址遺跡總數為(wei) 657處,其中革命遺址456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

在發掘梳理的基礎上,相關(guan) 部門進一步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性設施建設和開發利用力度。2016年至今,上海市、區兩(liang) 級部門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7.7億(yi) 元,一批紀念場館建成開放,一批紀念場館改造升級,18處已消失的中共早期在滬革命遺址集中設立了紀念標誌。

串點成線,打造“初心教育大課堂”

青浦練塘鎮的陳雲(yun) 紀念館,講述著開國元勳光輝的一生;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人物類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傾(qing) 聽靈魂深處的呐喊;從(cong) 黃浦區的新天地到思南路,從(cong) 靜安區的成都路到靜安寺,從(cong) 虹口區的山陰路到四川路,從(cong) 徐匯區的徐家匯到龍華,從(cong) 長寧區的愚園路到江蘇路……一條條有曆史的馬路,一處處有故事的建築,上海將紅色文化資源串點成線,讓人們(men) 隨之走進崢嶸歲月。

有媒體(ti) 如是評價(jia) :參觀者的爆發式增長、沉浸式體(ti) 驗的備受青睞、紅色文化底蘊的深入挖掘,交織出當下上海紅色旅遊紅紅火火的景象。

在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初心大課堂”的吸引力正在顯現,以現場教學、專(zhuan) 題黨(dang) 課、在線黨(dang) 課、情景黨(dang) 課、電影黨(dang) 課等為(wei) 主題構架的“初心”教育課程體(ti) 係不斷完善。中共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說:“我們(men) 希望這裏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參觀的場所,而是通過多樣化的展覽、活動、黨(dang) 課等形式,打造成為(wei) 一個(ge) 大課堂。這裏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夢想啟航的地方,是承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初心的地方,希望也能夠成為(wei) 一個(ge) 傳(chuan) 遞初心的大課堂。”

今年正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問世170周年,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策劃了“致敬馬克思:講講《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那些事兒(er) ”專(zhuan) 題宣講,館長、專(zhuan) 家和全館講解員齊上陣,結合館藏珍貴文物,為(wei) 觀眾(zhong) 專(zhuan) 題講述《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第一個(ge) 中文全譯本的故事。結合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策劃的特展《日出東(dong) 方——近代上海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創建》,以豐(feng) 富的文物和史料,探尋上海這座城市之所以成為(wei) 黨(dang) 的誕生地的曆史邏輯。

“作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曆史源頭,中共一大會(hui) 址不是一個(ge) 普通的紅色旅遊景點。如何用分眾(zhong) 化的紅色文化產(chan) 品,講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初心’故事,更好地滿足觀眾(zhong) 多樣化的參觀需求,尤其是黨(dang) 員領導幹部、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學習(xi) 教育需求,是一個(ge) 重大挑戰。”徐明告訴記者,成立不久的中共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學術委員會(hui) ,將團結凝聚各方力量,為(wei) 進一步挖掘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提供智力支持。

在虹口區,思考和探索則表現為(wei) 一個(ge)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的設想。虹口區現有87處紅色曆史舊址遺跡,中共四大、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yi) 等都在這裏舉(ju) 行;周恩來、瞿秋白、魯迅、茅盾等革命先驅和左翼文化名人在這裏留下過身影……以此為(wei) 基礎,虹口區正在探索建立虹口曆史文化遺產(chan) 數據庫,建成“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實現虹口紅色場館的全媒體(ti) 閱讀;科學保護利用曆史建築資源,高標準推進成片保護和改造試點;完善文物保護管理體(ti) 製,創新保護利用曆史名人資源。

創新方式,實現“不能忘卻的紀念”

9月25日,百名“英雄調查局”預備探員,從(cong) 龍華紀念館出發,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20萬(wan) 平方米範圍內(nei) ,尋找256位英雄的足跡。這百名“英雄調查局”預備探員是“龍華精神⋅英雄之城”的首支體(ti) 驗隊伍,由奮戰在上海多個(ge) 行業(ye) 的一線青年工作者組成。

一封寫(xie) 於(yu) 獄中的家書(shu) 、一份寫(xie) 滿批注的筆記、一個(ge) 千瘡百孔的皮箱……這些既是真實展品,也是闖關(guan) 的指引線索。此次發現之旅,“龍華精神⋅英雄之城”將近20萬(wan) 平方米的龍華革命紀念地作為(wei) 沉浸式體(ti) 驗空間,首創龍華革命紀念地主題探索深度遊。體(ti) 驗者通過移動客戶端接受各項任務,情節緊湊,代入感強,在闖關(guan) 的旅程中實現了一場“不能忘卻的紀念”。

該項目是繼中共一大會(hui) 址紅色一公裏、四大會(hui) 址紅色三公裏深度遊後,上海推出的第三款沉浸式紅色旅遊產(chan) 品。去年上海旅遊節期間,上海推出首條發現之旅——“中共一大⋅回到1921”。這是首條基於(yu) 互聯網的沉浸式紅色旅遊線路。有趣的是,“發現”的過程充滿故事性、體(ti) 驗性和互動性,參與(yu) 者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密室逃脫等時下流行的形式,經曆一番“回到1921年的上海”的紅色體(ti) 驗。

在中共二大會(hui) 址紀念館副館長尤瑋看來,這些創新項目越來越注重參與(yu) 者的體(ti) 驗,針對受眾(zhong) 特點提供更豐(feng) 富、多元、有時代感的表達,讓紅色文化更“走心”。

在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由中共二大會(hui) 址紀念館年輕黨(dang) 員組建的師資團隊,每周五中午到學校授課,從(cong) 2015年開始堅持至今。授課內(nei) 容涵蓋黨(dang) 史故事、接待禮儀(yi) 、演講技巧等,通過近3年的摸索實踐,從(cong) 課程安排到宣講內(nei) 容再到授課形式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深受小學生歡迎的課程體(ti) 係。

挖掘館藏文物,用紅色文創產(chan) 品講好“初心”故事,也是值得關(guan) 注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出席中共一大的共產(chan) 國際代表馬林後人捐贈的館藏國家一級文物為(wei) 原型,利用3D打印技術仿製的珍貴紀念品“菊花硯”,用20餘(yu) 幅精美手繪圖展示中共一大會(hui) 址建築細節的全手繪筆記本等,這些既有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特色,又具有使用價(jia) 值、融入日常生活的紅色文創產(chan) 品,受到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e) 參觀者的好評。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紅色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詳細]
  • 在文藝中激蕩紅色血脈

    日前,作為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2018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節目之一,江西省安遠縣主創的大型革命曆史題材采茶戲歌舞劇《杜鵑哩咯紅》在北京上演。[詳細]
  • 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曆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後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