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以數字化智能化助力城市安全有序運行

發布時間: 2024-06-14 10:58:00 來源: 人民日報

  現代化進程催生了各類要素高度密集的城市環境,城市運行係統日益複雜,一些地方出現了“城市病”,城市安全風險不斷增大。發生自然災害、人為(wei) 事故時,一些城市的安全有序運行受到衝(chong) 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麵麵,首要的是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預案、精準管控、快速反應,有效處置各類事態,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需要運用科技手段不斷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現代化水平,這對於(yu) 城市安全發展至關(guan) 重要。

  與(yu) 傳(chuan) 統的城市安全治理相比,建設韌性城市在保障城市安全方麵更加積極主動、係統全麵,要求城市增強發現和應對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綜合減少災害及其損失,為(wei) 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效的安全保障。總體(ti) 來看,韌性安全城市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能維持城市運行的連續性,麵對極端情況引發的城市運行中斷能夠迅速恢複;二是能增強城市運行的適應性,可及時感知環境變化並作出相應調整,做好應對災害的準備;三是能提升城市運行的未來表現,通過改進和更新以更好應對之後的災害風險。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強化數字賦能、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當前,數字化智能化成為(wei) 增強城市韌性、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已經初步搭建智慧城市數字底座以及運行其上的城市“智慧大腦”智能中樞。但有“智慧”不等於(yu) 有“韌性”。以數字化智能化增強城市韌性,更好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運行,應圍繞維持城市運行的連續性、增強城市運行的適應性、提升城市運行的未來表現3個(ge) 方麵有針對性地推進相關(guan) 工作。

  做好應急響應是維持城市連續運行的關(guan) 鍵。以數字化智能化增強應急響應能力,可以輔助精準決(jue) 策,使應急響應更科學。比如,構建可融合曆史案例、專(zhuan) 家知識、現場信息等跨模態多元信息並進行智能決(jue) 策的AI模型;構建基於(yu) 數字孿生技術的城市仿真平台,實現應急決(jue) 策的推演及優(you) 化,保障應急措施的有效性。數字化智能化可以助力組織聯動,使應急響應更迅速。比如,建立公共治理平台和數據共享機製,確保應急組織縱向聯動、橫向協同,實現各部門分工協作,形成應急合力。數字化智能化還可以賦能信息安全,使應急響應更有效。比如,運用虛假信息全網感知和智能過濾技術,減少災情相關(guan) 虛假信息傳(chuan) 播引起的二次傷(shang) 害,形成有利於(yu) 救災應急的信息環境。

  以數字化智能化增強場景全麵感知、風險辨識預測能力,可以促進城市更好適應環境變化,甚至避免災害風險發生。環境變化會(hui) 加劇風險的不確定性。運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實時感知環境變化、作出風險預測,就能及時調整城市運行部署。這需要不斷完善從(cong) 城市地下到地麵再到空中的全景全時多模態感知物聯網絡,全麵采集城市運行數據以感知環境變化;還要優(you) 化城市數字底座並研發長短周期預測模型,提升短期風險預見與(yu) 長期風險演化預測的準確性,通過統籌規劃協調,幫助城市適應環境變化。要解決(jue) 好“城市大腦”中“數據集中”與(yu) “業(ye) 務分散”的矛盾,可搭建具有多個(ge) 安全計算中心的分布式智能體(ti) 係,“平時”完善安全可信的分布式計算架構、多方計算統籌機製,“戰時”即可實現應急響應信息係統的快速構建與(yu) 動態改進。

  化險為(wei) 夷不是增強城市韌性的終點。增強城市韌性,還要運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總結經驗、探索更佳方案,增強城市應對未來風險的能力,不斷提升城市運行的未來表現。這可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著力。一是提高風險溯源、源頭治理能力。如運用可解釋的風險預測模型盡早發現風險源頭與(yu) 傳(chuan) 導網絡,以係統性源頭治理降低城市運行風險,減少應急響應帶來的資源擠兌(dui) 。二是改進應急預案。基於(yu) 災害防治工作的數據和知識歸檔,構建反饋學習(xi) 和知識推理模型,生成或更新麵向不同災害等級的應急預案,運用城市仿真平台驗證預案有效性,提升應急準備能力。

  當前,盡管新一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但對建設韌性安全城市而言,相關(guan) 技術還不完善。例如,深度學習(xi) 缺乏可解釋性、數字孿生領域缺乏技術標準和規範等。此外,在增強數字包容性以幫助弱勢群體(ti) 跨越數字鴻溝、增強數字隱私性以推動數據要素流通共享、增強數字真實性以避免生成有偏差的模型等方麵還有短板弱項。我們(men) 不能對技術過於(yu) 樂(le) 觀,技術永遠無法取代“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要以務實的態度麵向實踐場景,探索拓展以數字化智能化助力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的路徑方式,不斷增強城市的“數字韌性”。

  (作者為(wei)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王立軍: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強縣建設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既是工業經濟穩增長的關鍵支撐,也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強化“產業寧陽”意識,以集群化、數字化、高端化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強縣建設。 [詳細]
  • 加快以數字化驅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肩負著擴大和引領消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拉動經濟增長的使命。數字經濟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係的重要引擎。 [詳細]
  • 【光明時評】用好紅色資源 傳承紅色基因

    全國兩會期間,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引發廣泛關注。代表委員們紛紛提出建議提案,完善紅色資源保護長效機製、製定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法、推動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等等。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