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旅遊

高原上的尋“嚐”之旅——“虎穴寺”下美食宴

發布時間:2023-05-31 10:11:00來源: 新利平台

  西藏文化豐(feng) 富多彩,飲食文化引人入勝。

  西藏從(cong) 來不是美食的荒原,不信,我們(men) 走著瞧。


圖為(wei) 支灶

  拉北環線以拉薩周邊的318國道、109國道以及202省道、304省道為(wei) 主,經過的基本都是拉薩附近的河穀、盆地,也是拉薩的人口稠密地帶。

  在西藏,有風物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寺院,這已經成為(wei) 當地的奇觀。


圖為(wei) 遠眺斯林寺

  斯林寺,位於(yu) 拉薩市林周縣旁多鄉(xiang) 旁多村,據說該寺後山氣勢磅礴如威猛雄獅,周圍灌木叢(cong) 林茂密如海,是清淨修行的好地方,所以該寺(日追)名稱斯(森)林,意為(wei) 獅子林。這裏的噶舉(ju) 僧人遠離塵囂,在絕壁懸崖上閉關(guan) ,又由於(yu) 此寺地處高山雲(yun) 霧密林危崖間,從(cong) 遠處看去酷似不丹王國馳名世界的標誌性建築——虎穴寺,而被稱為(wei) 西藏版的“虎穴寺”。


圖為(wei) 橋給僧人朋友贈送的圖書(shu)

  20歲的內(nei) 蒙姑娘橋自小受母親(qin) 影響熱愛美食和烹飪,一次西藏之行改變了她的人生,她被西藏豐(feng) 富而原生態的食材所吸引。

  斯林寺,她已經來過多次,並跟當地人建立了友好的關(guan) 係。


圖為(wei) 開花的原野

  今天,她又一次來到斯林寺,給寺裏的藏經閣贈送了一本她特意選購從(cong) 拉薩帶去的藏文版《藏藥材圖鑒》,希望對僧醫們(men) 辨別寺廟周邊漫山遍野的藏藥材特別是了解其漢文名稱有所幫助。


圖為(wei) 山上隨處可見的野果

  在觀光的同時,橋還向寺僧請教周邊野生植物特別是可食野生生物的生長和辨識知識。僧人益西尼瑪向她介紹了生長在寺院山下一種叫作“酸溜溜”(藏語“秋求”)的野草,鄉(xiang) 下的這種“酸溜溜”是能吃的,摘幾片葉子含在嘴裏,嚼一嚼非常酸,但是非常解渴、提神。益西尼瑪說酸溜溜在這裏遍地都是,長在沒有強光照的地方,尤其是房屋後牆根下樹蔭底,葉子是三瓣的。他說,酸溜溜的葉子能吃是因為(wei) 含有大量的草酸,舌頭碰到有酸酸的感覺,酸溜溜的根係能當成鹹菜。他指給橋說:酸溜溜的根係很粗跟小蘿卜一樣,白色的,加上鹹鹽能醃製成鹹菜。橋聽得認真,更是親(qin) 口嚐了起來。


圖為(wei) 開餐

  益西尼瑪還給她介紹了山上、樹林裏到處生長的火麻、黃金菇,等等。

  火麻是當地口語,也叫蕁麻,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00厘米,四棱形,分支少,密生刺毛。在宋代的《圖經本草》中就有記述:蕁麻全草可入藥,其味苦、辛,有小毒(需要適當的烹飪),具有祛風定驚、消食通便之功。因此,農(nong) 牧民們(men) 把它視為(wei) 珍寶。


圖為(wei) “我們(men) 喝晚茶吧”

  在西藏,農(nong) 民、牧民一般把蕁麻作為(wei) 一種可口的時令菜蔬,既可涼拌,又可熬湯、調汁、煮粥,據說蕁麻籽榨的油,味道獨特,有強身健體(ti) 的功能;蕁麻葉中含有豐(feng) 富的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人們(men) 采其嫩枝葉作蔬菜或製作餡餅食用,味道清雅、可口。


圖為(wei) 斯林寺主殿

  今天,橋按照藏族人民的傳(chuan) 統習(xi) 慣,熬了一鍋火麻糌粑碎肉白蘿卜丁奶渣粥,吃得人們(men) 是直呼過癮、給力,僧人師傅們(men) 也豎著大拇指,“厲害!厲害!”

  作為(wei) 有意成為(wei) 西藏美食文化博主、致力挖掘西藏美食文化資源的年輕人,橋是很有心的。當他們(men) 的汽車翻越林周縣北麵的大山埡口,下到溝裏的牧場時,她讓司機師傅停車,從(cong) 路邊的牧民家裏買(mai) 了半斤新鮮的白酥油。第二場野餐開始了:一盤酥油煎黃金菇,金燦燦、香噴噴地端到大家麵前,自然,又是一片驚歎聲了。(新利平台 特約撰稿人/索窮)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