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誌願者來到孫錦秀(右一)家中看望。資料圖片
“當年她養(yang) 我女兒(er) 們(men) 的小,如今我們(men) 養(yang) 她的老,天經地義(yi) 。”2017年12月18日下午,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文藝路街道文藝新村社區,孫錦秀老人見到記者時說。
采訪這位81歲的奶奶,是因為(wei) 聽說她和家中保姆之間半個(ge) 世紀的情緣故事。
從(cong) 上個(ge) 世紀60年代初起,她們(men) 在一起生活了近55年。多年來,在文藝新村社區這一幕經常溫暖人心——
陽光下,兩(liang) 位銀發老人相互攙扶往前走,顫顫巍巍的背影被漸漸拉長。陽光、老人、背影,畫麵溫馨。一位是孫錦秀老人;另一位就是她家以前的保姆,現在孫錦秀的“母親(qin) ”——王秀英,今年101歲。
1963年,王秀英和孫錦秀結緣。作為(wei) 一名保姆,她進入孫錦秀家中。那時,孫錦秀正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丈夫突然離世,既要照顧三個(ge) 嗷嗷待哺的女兒(er) ,還要上班維持生計。
那段艱難的時光,正因為(wei) 有了王秀英,孫錦秀才挺了過來。王秀英把家中操持得井井有條,對三個(ge) 孩子照料得十分細致周到。“那些年要不是有王媽媽的幫忙,日子都不知道怎麽(me) 過下去。”孫錦秀說。
朝夕相處的時光中,孫錦秀及自己三個(ge) 女兒(er) 都和王秀英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時間來到1980年,孫錦秀再婚,女兒(er) 們(men) 都已長大,王秀英的去留,成為(wei) 全家的一道抉擇題。
有外人建議,既然家裏不再需要保姆照顧,倒不如給王秀英一筆錢,讓她另謀生路。但考慮到王秀英孤身一人的情況,孫錦秀和家人們(men) 思量再三,還是把王秀英留在了家中。“她曾經幫過這個(ge) 家,現在不需要了,也不能丟(diu) 下她不管。”孫錦秀說。
“不能丟(diu) 下她不管”,一句口頭的承諾,孫錦秀和女兒(er) 用行動踐行了37年。
年逾六旬的王秀英在孫錦秀家中長住了下來。當年的保姆成了家中的“座上賓”。
王秀英住進了家裏陽光最充足的一間房;孫錦秀變著花樣提供王秀英最喜歡的飲食;定期帶她去醫院做檢查;身體(ti) 一有不適,全家輪流照料。
有了精心的照顧,王秀英的養(yang) 老生活過得相當愜意。一直以來,她逢人就說:“孫錦秀全家這樣待我,真是前世修來的福分!”
寒來暑往,年複一年。進入高齡的孫錦秀,一個(ge) 人照顧王秀英顯得力不從(cong) 心,於(yu) 是,她每個(ge) 月花3600元請來一個(ge) 保姆,二女兒(er) 每周送來不一樣的水果,還專(zhuan) 門買(mai) 來麻將機供王秀英和鄰居娛樂(le) ……
“家裏吃蘋果,一定是王秀英、孫錦秀和保姆三個(ge) 人一人一個(ge) ;吃營養(yang) 品的話,也是三個(ge) 人一人一份,都沒啥區別對待。”文藝新村社區書(shu) 記王麗(li) 慧最熟悉孫錦秀家裏的情況。
“兩(liang) 位老人超過半個(ge) 世紀的緣分真奇妙,互為(wei) ‘保姆’的故事更是在當地傳(chuan) 為(wei) 一段佳話。”王麗(li) 慧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你有多久沒和媽媽合照了?
母愛是疲憊又幸福的十月懷胎,是人生最初就教你的誠實正直,是你離家後不曾停歇的牽掛思念…隻要有母親在,你就永遠有歸處。今年過年,牽上媽媽的手,拍下你們在一起的幸福瞬間。[詳細] -
六十年,把愛獻給三十個孩子
哈薩克族牧民有“冬窩子”——溫暖少風的山穀盆地,是冬天畜群防寒避風的最佳場所。與之對應的是“夏窩子”——氣候涼爽的高山牧場,是夏天畜群增膘增壯的不二選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