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你有多久沒有牽媽媽的手 > 圖片新聞

六十年,把愛獻給三十個孩子

楊明方 阿爾達克 發布時間:2018-02-12 15:55:00 人民網-人民日報

依斯汗·波列克拜(左)與(yu) 鄰居何桂華交談。資料圖片

  哈薩克族牧民有“冬窩子”——溫暖少風的山穀盆地,是冬天畜群防寒避風的最佳場所。與(yu) 之對應的是“夏窩子”——氣候涼爽的高山牧場,是夏天畜群增膘增壯的不二選擇。

  新疆阿勒泰市國營一牧場克孜塔斯分場還有一個(ge) “暖窩子”——哈薩克族老人依斯汗·波列克拜的家。60餘(yu) 年,先後有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4個(ge) 民族的30個(ge) 孩子在她家寄養(yang) ,得到照顧。如今孩子們(men) 長大成人,兒(er) 孫達128人。他們(men) 親(qin) 切地稱依斯汗為(wei) “阿帕”(哈薩克語“奶奶”的意思)。

  11月16日,雪後的阿勒泰陽光燦爛。記者從(cong) 烏(wu) 魯木齊坐了一夜的火車,來到“老阿帕”依斯汗用溫情營造的“暖窩子”,感受人間大愛。

  依斯汗老人告訴記者,她5歲那年,父親(qin) 去世了,當時哥哥8歲,母親(qin) 一個(ge) 人帶著他們(men) 兄妹倆(lia) ,生活艱難,周圍的牧民經常幫助他們(men) 。一塊饢、一桶奶、一碗抓飯……點點滴滴,依斯汗記在心裏。她以真摯樸素的情感,回饋養(yang) 育她的這片土地和牧民。

  “阿帕的恩情我報答不完”

  阿勒泰的冬天漫長而嚴(yan) 寒。窗外漫天飛雪,屋裏爐子邊的炕上睡了十幾個(ge) 孩子。好幾個(ge) 腳丫子露在外麵,那準是高個(ge) 兒(er) 的;還有一兩(liang) 個(ge) 愛說夢話……今年63歲的維吾爾族老人努爾泰·阿布都哈德爾,向記者描述這樣一個(ge) 畫麵。當年,努爾泰第一個(ge) 來到依斯汗家,見證了這裏延續了60多年的溫暖。

  1956年,剛滿兩(liang) 周歲的努爾泰,母親(qin) 身患重病,無法照顧他,父親(qin) 又常年放牧,不能把他帶在身邊。得知這一情況,依斯汗主動對努爾泰的母親(qin) 說:“放心,隻要有我的孩子一口飯吃,我就不會(hui) 餓著他。”

  依斯汗帶努爾泰回家,和自己的兩(liang) 個(ge) 孩子一起撫養(yang) 。“阿帕從(cong) 來不會(hui) 餓著我們(men) ,饢不夠了有饢渣,她會(hui) 把饢渣泡進牛奶裏給我們(men) 吃,特別香!”努爾泰講述當年時光,眼裏充滿感激。

  1960年,依斯汗家附近有了當地唯一的學校。此後,陸續有牧民上門找依斯汗。他們(men) 想讓孩子上學。但常年轉場放牧,沒法給孩子一個(ge) 穩定的讀書(shu) 環境。於(yu) 是,他們(men) 隻能求助依斯汗,讓孩子借宿在她家裏。

  “我至今都無比感激,當年阿帕沒有拒絕我的父母。”葉然古麗(li) ·吐魯思斯別克說,1981年,小學畢業(ye) 後葉然古麗(li) 來到依斯汗家借住。三年間葉然古麗(li) 隻回過三次家。“太遠了,騎馬要兩(liang) 天。冬天雪太深,隻能夏天回去。”

  三年一晃而過,1983年葉然古麗(li) 考上阿勒泰市一所中專(zhuan) 學校。“當年阿帕收留了我,為(wei) 我的人生提供了新的機遇。她的恩情,我永遠報答不完。”如今是阿勒泰市國營一牧場克孜塔斯分場副場長的葉然古麗(li) 說。

  “媽媽說我們(men) 都是一樣的”

  夜靜謐,孩子們(men) 都在熟睡,依斯汗點上油燈,拿起針線坐在燈旁,給孩子們(men) 縫補破洞、做鞋墊……在依斯汗的兒(er) 子木黑提·田加汗的記憶裏,這是他印象最深的一幕。

  “我出生時,家裏孩子有近20個(ge) 。”木黑提說,他每天和其他孩子一起吃住、上學,大家已區分不出哪些是親(qin) 生的,哪些是來家裏借住的。

  “你們(men) 都是一樣的。”這是依斯汗給木黑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依斯汗也是這麽(me) 做的,有時候在自己孩子看來,媽媽甚至對別人家的孩子更偏心些。家裏孩子多了,難免偶爾會(hui) 起點小爭(zheng) 執,這時依斯汗會(hui) 首先教育木黑提:“他們(men) 離父母很遠,難免想家,作為(wei) 大哥哥,你應該好好愛護他們(men) 啊!”

  1985年,依斯汗的丈夫不幸去世了,她一個(ge) 人獨自撐起這個(ge) “暖窩子”。小兒(er) 子葉斯波拉提·田加汗和蒙古族男孩布仁加甫是初中同班同學。因家裏無法照顧,依斯汗就把他接到家裏,當成自己的兒(er) 子來照看。布仁加甫和葉斯波拉提每天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不知情的還以為(wei) 他倆(lia) 是“雙胞胎”。

  葉斯波拉提記得,1997年布仁加甫住進他家時的情景。“當時他看起來怯生生的。”布仁加甫性格十分靦腆,剛開始都不敢跟大家坐在一起吃飯。依斯汗看在眼裏,端著碗走進裏屋開導他。很快,布仁加甫完全融入這個(ge) 大家庭中。2000年,布仁加甫要去市裏上學,臨(lin) 走前依斯汗給他做了一床被子。至今17年過去了,那床被子還完好地擺在布仁加甫家中。他說,隻要看到它,就會(hui) 想到在依斯汗阿帕家度過的那三年美好時光。

  “她的‘暖窩子’也暖了我這個(ge) 老鄰居”

  每天剛過淩晨,依斯汗就趕著去擠牛奶,收拾大院。天還不亮,她就拿著鐵鍬去鏟一些煤塊,生火煮奶茶,準備早餐。送走中午回家吃飯的孩子們(men) ,她又趕緊去田裏幹活……這是依斯汗的漢族鄰居何桂華每天看到的場景。

  1967年,因為(wei) 一場洪水,何桂華與(yu) 依斯汗結下深厚的情誼。那年6月,融雪性洪水灌滿了額爾齊斯河,何桂華夫婦必須盡快將生產(chan) 隊的牲畜轉入牧場。“當時我們(men) 全身都濕透了,懷裏還抱著一個(ge) 兩(liang) 歲的孩子,又冷又餓。”這時,對岸的依斯汗向他們(men) 招手。“有沒有饃饃?”何桂華大聲問。“有吃的,還有熱奶茶!”對岸傳(chuan) 來熱情的回答。

  “我們(men) 激動地衝(chong) 過去,吃飽喝足,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此後,兩(liang) 家來往十分密切。何桂華忙的時候,家裏4個(ge) 孩子就去依斯汗家吃飯;依斯汗來不及趕回來,打一聲招呼,何桂華立馬去給住在她家裏的一群孩子做飯。

  “孩子們(men) 去上學時,我會(hui) 來依斯汗家,跟她一邊幹活,一邊聊孩子們(men) ,但她從(cong) 不說她自己有多難。”依斯汗的丈夫去世後這些年,全靠她一人張羅。“能不難麽(me) ?她自己有9個(ge) 孩子要養(yang) ,還要幫忙帶牧民的孩子,太難了。”說到這裏,何桂華歎了一口氣。坐在旁邊的依斯汗用胳膊輕輕搗了一下她這個(ge) 老鄰居,笑道:“不都過來了麽(me) ?”

  何桂華問她:“你還有什麽(me) 願望啊?”

  “現在我的那些孩子在各行各業(ye) 為(wei) 社會(hui) 作貢獻,他們(men) 都過上了好生活,我已經很滿足了。”87歲的依斯汗笑著說。

  阿勒泰的冬天來得早一些。窗外冰天雪地,但依斯汗的“暖窩子”卻溫暖如春。阿勒泰市國營一牧場黨(dang) 委書(shu) 記、場長韋少華說,“老阿帕”依斯汗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助人為(wei) 樂(le) ,在牧場傳(chuan) 為(wei) 佳話。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你有多久沒和媽媽合照了?

    無標題.jpg
    母愛是疲憊又幸福的十月懷胎,是人生最初就教你的誠實正直,是你離家後不曾停歇的牽掛思念…隻要有母親在,你就永遠有歸處。今年過年,牽上媽媽的手,拍下你們在一起的幸福瞬間。[詳細]
  • 你養我們的小,我們養你的老

    1514834156371_1.jpg
    “當年她養我女兒們的小,如今我們養她的老,天經地義。”2017年12月18日下午,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文藝路街道文藝新村社區,孫錦秀老人見到記者時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