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破解“卡脖子”難題(大國之治)
過去一年,中國科技創新成果不凡。從(cong) “天問”探火到北鬥組網,從(cong) “嫦娥”奔月到萬(wan) 米深潛……新裝備、新紀錄層出不窮,一項項前沿科技成果引起全球關(guan) 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科技創新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更好發揮創新驅動發展作用。”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代表委員認為(wei) ,“十四五”時期,中國科技創新大有作為(wei) 。下一步,應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奮力突圍破解“卡脖子”難題。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不少代表委員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認為(wei) ,應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項目和創新基地布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工程,深入謀劃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改革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實施方式,推廣“揭榜掛帥”等機製。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工業(ye) 科技委副主任樊會(hui) 濤說:“這為(wei) 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我們(men) 要爭(zheng) 取多承擔‘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打造航空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是支撐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chan) 業(ye) ,也是中國當前需要重點突破的“卡脖子”領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在提案中建議,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優(you) 勢,支持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通過標準引領實現芯片自主創新和“垂直領域創新”,進而在關(guan) 鍵核心領域實現突破,解決(jue) 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
原創性和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對於(yu)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意義(yi) 重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旭東(dong) 說:“我們(men) 必須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中國的發展不僅(jin) 受益於(yu) 人類科技成果,也要為(wei) 人類貢獻新的科學思想,帶來新的技術產(chan) 品。”
全國人大代表、航空工業(ye) 特飛所高級主任設計師張金華介紹,由該所自主研製的民用載人飛艇AS700,預計將於(yu) 2021年下半年實現首飛。“AS700載人飛艇的成功研發和投入使用,將有效縮短中國與(yu) 國外先進的載人飛艇設計和製造技術的差距,提升中國在國際浮空飛行器領域的核心競爭(zheng) 力。”
完善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
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新起點上,完善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我們(men) 應該怎麽(me) 做?
提高創新鏈整體(ti) 效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鑫認為(wei)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及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發展,將徹底改變綠色產(chan) 業(ye) 的生態環境和運行方式,關(guan) 鍵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鏈整合將成為(wei) 企業(ye) 爭(zheng) 相角逐的賽場。
創新優(you) 化產(chan) 業(ye) 鏈。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凱盛科技集團董事長彭壽認為(wei) ,工信部加速批準建設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支持探索建立多元化、戰略性創新體(ti) 製,提升創新鏈支撐能力,這將進一步增強中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韌性、根植性和競爭(zheng) 力。他建議,鼓勵引導上下遊企業(ye) 開展全產(chan) 業(ye) 鏈協同,加大支持關(guan) 鍵材料在下遊的認證和應用,對下遊導入企業(ye) 給予資金補貼,實現“好材能用、好材敢用”,打通從(cong) 材料研發到終端應用的“最後一公裏”。
進一步優(you) 化知識產(chan) 權執法體(ti) 係和運行機製。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副局長何誌敏認為(wei) ,當前亟需建立和完善分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產(chan) 權行政執法保護體(ti) 製和運行機製。通過省市縣三級執法協作,發揮不同層級行政機構和執法隊伍的優(you) 勢,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知識產(chan) 權行政執法工作。
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製,對企業(ye)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國人大代表、傳(chuan) 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說:“時不我待,企業(ye) 要狠抓科技創新,以技術引領未來發展,加強研發突破和數字技術應用,有效賦能智能製造和智能服務。”
培養(yang) 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
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需要擁有一批專(zhuan) 業(ye) 技術過硬、富有進取精神的科技人才。
“科技自立自強,人才支撐很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建議,應當豐(feng) 富人才評價(jia) 標準,培養(yang) 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技術人才,建立起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chan) 業(ye) 轉化研究一視同仁的人才評價(jia) 機製。
如何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科國睿集團公司董事長胡明春認為(wei) ,推廣“揭榜掛帥”等機製,實行以增加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激勵機製,實施突出科學精神、能力和業(ye) 績的分類考核評價(jia) 方式,更好地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ye) 熱情,在重大科技工程實踐中錘煉青年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認為(wei) ,後疫情時代,人工智能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應重視係統性創新能力,培養(yang) 具有科學洞察力和市場洞察力的複合型人才,讓有科學家思維的企業(ye) 家和有企業(ye) 家思維的科學家在企業(ye) 的舞台上碰撞。
高等教育如何培養(yang) 更多科技人才?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dong) 指出,高等學校應從(cong) 自身體(ti) 製機製改革入手,布局基礎研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於(yu) 激勵原始創新的評價(jia) 機製,加強與(yu) 科研機構原始創新合作,集中培育一批原始創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團隊,進一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周玉梅說,中國自主芯片已在北鬥衛星、超級計算機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跟世界先進技術相比仍有差距。希望有更多優(you) 秀人才投身到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針對關(guan) 鍵問題、‘卡脖子’問題下大力氣。”
圖片說明:
圖①:2020年9月6日,參觀者在南京國際軟博會(hui) 上觀看機器人舞蹈。
楊素平攝(人民圖片)
圖②:2020年12月23日,複興(xing) 號CR400AF動車組在重慶亮相。
新華社記者 唐 奕攝
圖③:2020年3月10日,中國科學家研發的六項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蔣文傑攝(人民圖片)
圖④:位於(yu)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中國天眼”(2020年1月9日拍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dong) 衢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新時評:中國外交向世界遞出一副“平光鏡”
對此,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7日用一場曆時100分鍾的記者會,在27個問答中向世界遞出一副“平光鏡”。 [詳細] -
第一觀察 | 從總書記“兩會團組時間”觀察中國發展三信號
連續三天,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全國兩會團組參加審議討論,同代表委員共商“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大計。[詳細] -
評論|落實“愛國者治港”才能守護“一國兩製”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在審議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製度的決定,一些反中亂港分子和境外反華勢力肆意妄言、大放厥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