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寧:“非遺”回歸市井 老街年味將濃
中新網西寧1月5日電 題:青海西寧:“非遺”回歸市井老街年味將濃
作者潘雨潔
竹棍支起運糧的戰馬、高大的將士,在白色幕布上翻轉、躍動,三弦、四胡、竹笛的重奏中,楊成良開嗓唱起薛剛返唐的傳(chuan) 奇故事。
這故事楊成良唱了多年,早已爛熟於(yu) 心,這次的表演卻有點不同:幕布前的觀眾(zhong) 不再是田間地頭的村民,而是四處聚攏的遊客。
楊成良是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皮影藝術團的非遺傳(chuan) 承人,元旦假期,他和老夥(huo) 計們(men) 每天都在西寧市水井巷文化民俗年貨市集表演。
“水井巷”街區,地處西寧市人流量密集的中心地帶,曾是西寧古城商業(ye) 集散和發展的源頭,承載了當地人熱鬧繁華的記憶。
為(wei) 改善老街設備布局陳舊、道路擁堵等問題,提升城市形象,當地政府曆時兩(liang) 年多,對“水井巷”搬遷改造。
臨(lin) 近春節,老街新開。晴日裏,大紅的福字、對聯掩映著仿古風格的商鋪,遊客熙攘往來,年味將濃。
戲台子上,青海“花兒(er) ”(一種流行於(yu) 中國西北的民歌)唱正酣,市民在老字號油炸糕門店前排起長隊,與(yu) 思慕已久的甜蜜滋味“重逢”。
楊成良記憶中,“年味”是從(cong) 皮影戲開始的:“小時候,皮影戲就像電視一樣吸引人,臘月裏每個(ge) 村子都在演。”
如今,皮影戲從(cong) 村口搬到商業(ye) 街,他覺得“一點不違和”,“行頭、工具、唱腔,都是從(cong) 師傅手裏傳(chuan) 下來的,不僅(jin) 現場演,還開直播。”
聽完皮影戲,西寧一中的學生吳曦和朋友在商業(ye) 街古色古香的老牌坊、竹燈籠下自拍,“我平時經常聽京劇、穿漢服,同學中喜歡‘國潮’的特別多。”她說,“逛街不一定喝奶茶、看電影,傳(chuan) 統文化對我們(men) 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文化民俗年貨市集上,青海土特產(chan) 品琳琅滿目,地方小吃店與(yu) 盤繡、堆繡等非遺手工坊門臉相對,藝人們(men) “秀”指尖技藝。手中拿著熱氣騰騰的小吃,遊客們(men) 紛紛駐足觀看。
兩(liang) 側(ce) 牆麵海報“講述”老街百年發展變遷,熨鬥、磨盤、犁等老舊家電農(nong) 具沿街擺放,從(cong) 中一瞥河湟地區曾經的農(nong) 耕民俗場景。
青海師範大學數字媒體(ti) 藝術專(zhuan) 業(ye) 學生馬富成和幾個(ge) 同學圍著市集中央的四根立柱,調好顏料、爬上梯子,細心給柱麵圖案上色。“陶罐、拉麵、蒙古包…每個(ge) 柱麵各不相同,這些圖案代表青海最具特色的產(chan) 品和文化。”他介紹。
“文化可展示、可體(ti) 驗、可消費,才能流傳(chuan) 常新,非遺產(chan) 品大多從(cong) 民間來,也應在當下回歸市井生活。”水井巷中心負責人莫強覺得,傳(chuan) 統文化可通過商業(ye) 擴大影響力,商圈則利用文化內(nei) 涵提升經濟價(jia) 值。
在莫強看來,城市中一些老街改造“越改越新”,“建築上、內(nei) 容上都失了自己的特色。”因此,要“文脈”與(yu) “商脈”相統一、形式與(yu) 內(nei) 容相結合,通過場景打造引起消費者記憶和共鳴,才能激發老街新活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