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畜禽業 “良種”要先行
日前,“聖澤901”等三個(ge) 白羽肉雞新品種通過審定,意味著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實現突破。業(ye) 內(nei) 人士的比喻很形象,“這是把卡在脖子上的手指頭一根根掰開了,白羽肉雞養(yang) 殖的命脈真正控製在我們(men) 自己手上了”。
作為(wei) 種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畜禽種業(ye) 是畜牧業(ye) 發展的基礎和關(guan) 鍵。隨著畜牧業(ye) 規模化、標準化加快,人民群眾(zhong) “有肉吃、吃好肉、且多樣”的需求日益增長,實現優(you) 質畜禽種源供給愈加迫切。我國畜禽種業(ye) 家底如何?振興(xing) 畜禽種業(ye) 應怎樣發力?
摸清種業(ye) 家底
“我國畜禽種業(ye) 不斷發展,但總體(ti) 上長期處於(yu) 散、小、慢的狀態。2008年到2020年,第一輪畜禽遺傳(chuan) 改良計劃實施,畜禽生產(chan) 性能水平明顯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業(ye) 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表示,總體(ti) 來看,畜禽種源立足國內(nei) 有保障、風險可管控,基本解決(jue) 了“有沒有”“夠不夠”的問題。具體(ti) 來說,黃羽肉雞、蛋雞、白羽肉鴨種源能實現自給且有競爭(zheng) 力;生豬、奶牛、肉牛種源能基本自給,但性能與(yu) 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國家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委員會(hui) 副主任、全國畜牧總站黨(dang) 委書(shu) 記時建忠表示,所謂差距,一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白羽肉雞過去長期依賴進口,如今剛剛實現突破;能繁母豬年均提供育肥豬數量比發達國家低30%左右;奶牛單產(chan) 水平隻有國際先進水平的80%。二是育種基礎有待夯實,生產(chan) 性能測定規模小、性狀少,以種豬為(wei) 例,平均測定的比例僅(jin) 為(wei) 發達國家的1/4。三是育種體(ti) 係有待完善,實質性的聯合育種推進比較緩慢,畜禽企業(ye) 總體(ti) 實力弱。
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院長蔣小鬆看來,短板還體(ti) 現在畜禽育種創新支撐薄弱,體(ti) 製機製尚待完善。在育種科研組織模式、科技成果評價(jia) 與(yu) 轉移轉化機製上長期缺乏可操作性的辦法,國家財政對畜禽育種總體(ti) 支持力度偏弱。同時,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科研力量分散,研發不可避免地出現低水平重複,而協同創新不足,各方利益和成果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育種材料、共性成果不能有效交流共享。
提到畜禽種業(ye) ,很多人關(guan) 心種豬進口問題。國家生豬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陳瑤生說,近10年來,全國年均進口種豬不到1萬(wan) 頭,占核心育種群更新比例不足10%。事實上,發達國家間都在進行品種交流,這是國際慣常做法。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瘦肉型種豬以來,我國實施了本土化選育,保障了近90%的生豬種源供給。目前,我國種豬供給立足國內(nei) 是有保障的。但是,規範的係統選育比國外晚了近50年,飼料轉化率等與(yu) 發達國家有10%至30%的差距。可見,適當引種有利於(yu) 國內(nei) 種業(ye) 加快追趕,完全不引種也可以,但會(hui) 影響效率。
實施遺傳(chuan) 改良
奶牛良種是奶業(ye) 的根基。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奶牛自主育種體(ti) 係架構基本形成。不過,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去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奶牛繁育基礎工作相對薄弱,品種登記的規模小,生產(chan) 性能測定參測比例低,導致奶牛群整體(ti) 的遺傳(chuan) 改良進展遲緩;奶牛核心種源自主培育能力不強,核心種源自主培育和奶牛良種快速擴繁技術依然是短板。“期望新形勢下,繼續實施奶牛遺傳(chuan) 改良計劃,著力解決(jue) 我國奶牛種業(ye) 發展的短板弱項。”
“20多年來,溫氏集團收集鑒定國內(nei) 外大量瘦肉型種豬資源,構建了企業(ye) 自有種質資源庫,保存遺傳(chuan) 物質40餘(yu) 萬(wan) 份。在全國布局25個(ge) 種豬和10個(ge) 家禽育繁基地,培育畜禽新品種。”溫氏集團董事長溫誌芬表示,目前,企業(ye) 正與(yu) 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廣東(dong) 恒健基金等合作,組建廣東(dong) 畜禽種業(ye) 集團。第一期將以生豬種業(ye) 為(wei) 重點,注冊(ce) 廣東(dong) 中芯種業(ye) 科技有限公司,注冊(ce) 資本12億(yi) 元。力爭(zheng) 用5年時間,努力建成國際一流種豬育種企業(ye) 。
順應行業(ye) 期待,新一輪全國畜禽遺傳(chuan) 改良計劃自2021年實施,為(wei) 期15年。“生豬、奶牛、肉牛、羊、蛋雞、肉雞六大畜禽的主攻方向,都是實現品質和性能持續提升。”時建忠說,六大畜種又各有特點,新一輪遺傳(chuan) 改良分別鎖定了主攻方向。比如,生豬主要聚焦瘦肉型品種和地方品種,支持發展區域性聯合育種,推動育種體(ti) 係的全麵升級。奶牛主要聚焦主導品種,建立核心種源培育體(ti) 係,創新聯合育種組織機製;擴大生產(chan) 性能測定規模,完善奶牛的基因組選擇技術平台。
孫好勤說,新一輪全國畜禽遺傳(chuan) 改良重點是要解決(jue) “好不好”“強不強”的問題。強化自主創新,突出主導品種選育提升,注重地方品種開發利用;強化育種基礎,開展高效智能化性能測定,構建育種創新鏈大數據平台;強化育種體(ti) 係,以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為(wei) 依托,支持發展創新要素有效集聚、市場機製充分發揮的聯合育種實體(ti) ;強化企業(ye) 主體(ti) ,支持畜禽種業(ye) 企業(ye) 做強做大、做專(zhuan) 做精。
保護特色品種
隨著畜禽種質資源普查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一些優(you) 異資源重新被發現。2021年11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遴選發布了全國畜禽領域十大優(you) 異種質資源,帕米爾犛牛、涼山黑綿羊、阿克雞等種質資源進入公眾(zhong) 視野。為(wei) 了將珍稀的種質資源收集好、保存好,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2022年起在中國農(nong) 科院畜牧獸(shou) 醫研究所開工建設,建成後可保存品種超2500個(ge) ,遺傳(chuan) 材料超3300萬(wan) 份,居世界首位。
在北京市平穀區峪口鎮,隱藏著世界三大蛋雞育種公司之一的華都峪口禽業(ye) 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每吃2枚雞蛋就有1枚源自其自主培育的京係蛋雞。而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xing) 橋鎮現代禽業(ye) 養(yang) 殖場的種雞棚內(nei) ,近10萬(wan) 羽種雞在恒溫環境裏生長。現代禽業(ye) 養(yang) 殖場場長劉榮佳介紹,養(yang) 殖場是一家以“公司+農(nong) 戶+村委會(hui) ”模式經營的合作社,基地規模達115畝(mu) ,總投資約3000萬(wan) 元,憑借高標準雞棚,應用京係蛋雞品種後,產(chan) 蛋率能達到90%以上。
“我國現有地方豬種83個(ge) ,品質好、風味佳,但由於(yu) 吃得多、長得慢、瘦肉率低,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瘦肉消費需求,導致養(yang) 殖規模萎縮,資源群體(ti) 縮減。”陳瑤生說,這些年來,我國建設了62個(ge) 國家級地方豬保種場和保護區,開展了豬遺傳(chuan) 材料采集保存。同時,利用地方豬種培育了30個(ge) 新品種和配套係,一批黑豬品牌加快進入市場,逐步滿足了人們(men) 對優(you) 質特色豬肉的需求。
湖南省畜牧水產(chan) 事務中心主任徐旭陽介紹,湖南有優(you) 質地方畜禽品種21個(ge) ,僅(jin) 生豬就有寧鄉(xiang) 豬、湘西黑豬等五大品種,一些地方豬養(yang) 殖已形成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從(cong) 2020年起,湖南省建設湘豬產(chan) 業(ye) 集群,支持地方豬種原產(chan) 地發展“一縣一特”,推進地方豬種產(chan) 業(ye) 化開發利用。目前,在長沙、湘潭、婁底、株洲4市8縣開展寧鄉(xiang) 豬、沙子嶺豬、大圍子豬、湘村黑豬四個(g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計劃3年時間項目區內(nei) 地方豬種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超100億(yi) 元。(經濟日報記者喬(qiao) 金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