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書法,永在於生活(文藝創作談)

發布時間:2022-01-07 15:26:00來源: 光明網

  對於(yu) 以漢字為(wei) 藝術創造對象的書(shu) 法藝術來說,自1905年廢除科舉(ju) 、采用西方學製以來,書(shu) 法一定程度上被視為(wei) “技能”而非“藝術”,處於(yu) 邊緣和自發狀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曆史和現實意義(yi) 越來越受到重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2021年12月1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源於(yu) 人民、為(wei) 了人民、屬於(yu) 人民,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根本立場”“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

  中國書(shu) 協在“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指引下,努力開拓書(shu) 法藝術的活動場域,不僅(jin) 通過送文化下鄉(xiang) 等堅持文化惠民,通過“翰墨薪傳(chuan) 工程”中小學書(shu) 法教師培訓等積極推進書(shu) 法教育普及,而且創新書(shu) 法展覽機製,全麵推動書(shu) 法創作與(yu) 生活、與(yu) 人民的結合。2019年,中國文聯和中國書(shu) 協舉(ju) 辦“中國力量——全國扶貧大展”,要求參展書(shu) 法家到一線采集當地或者本行業(ye) 的扶貧故事並撰寫(xie) 文稿,然後以書(shu) 法的形式加以表現。原本一瓶墨、一張紙、一支筆、幾方印就能完成的書(shu) 法創作場域,被大大拓寬了。這是一個(ge) 通過生活體(ti) 驗激發內(nei) 心情感的過程,更是“生活—文章—筆墨”三者相互碰撞、交流以至融通的過程,書(shu) 法因此不再隻是個(ge) 體(ti) 的筆墨遊戲,也不再隻是傳(chuan) 統書(shu) 風的當代複刻,而是麵向生活、麵對人民的新感受和新筆墨的生成。雖然我們(men) 不能保證參與(yu) 其中的每一位書(shu) 法家都能夠迅速突破自我,但整體(ti) 性的創作導向卻產(chan) 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和社會(hui) 反響。筆者有幸參與(yu) 了整個(ge) 策展過程,充分感受到了這種拓寬所帶來的變化。

  反觀書(shu) 法史,不難發現,紮根生活正是書(shu) 法藝術所以成為(wei) 民族文化瑰寶的根本原因之一。書(shu) 法時時刻刻與(yu) 人民的生活融於(yu) 一體(ti) ,碑榜、聯匾、尺牘、文稿、招牌、書(shu) 籍等都產(chan) 生於(yu) 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之中。生活離不開文字,而隻要有文字,就有書(shu) 法藝術發揮光彩的空間。曆代經典之所以成為(wei) 經典,無不具有深刻的生活內(nei) 涵,或典型地展現某一群體(ti) 、個(ge) 體(ti) 與(yu) 時代相激蕩的命運和情感,如《蘭(lan) 亭序》《祭侄文稿》和《黃州寒食詩帖》,或集中地展現某一時代某一類型生活的印記和精神,如先秦金文、漢代簡牘和北朝碑刻。即使在電子化的今天,曆代經典書(shu) 法和當代書(shu) 家的創造,如柳體(ti) 、舒體(ti) 、啟功體(ti) ,經過數字化,也正閃耀於(yu) 各種屏幕之上。

  弘揚書(shu) 法的曆史傳(chuan) 統,創造新時代的筆墨輝煌,使書(shu) 法切時如需,永在於(yu) 生活,書(shu) 法家應有作為(wei) ,也大有可為(wei) 。

  (作者:葉培貴,為(wei) 中國書(shu) 協副主席、北京市書(shu) 協主席、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