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2022年,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發布時間:2022-01-07 15: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聆聽習(xi) 近平主席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後,各界青年暢抒心聲——

  2022年,讓我們(men) 一起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編者按

  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習(xi) 近平主席深情回顧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奮鬥的光輝曆程,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目標,強調“我們(men) 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曆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麵對殷殷囑托、深深期冀,新時代中國青年應以怎樣的精神麵貌和奮鬥姿態,創造無愧於(yu) 黨(dang) 、無愧於(yu) 人民、無愧於(yu) 時代的新業(ye) 績?我們(men) 特邀幾位青年代表暢談感受、抒發誌向,共同分享他們(men)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奮鬥故事與(yu) 滾燙心聲。

  【青年講述】

  沿著灑滿前輩汗水的道路矢誌前行

  講述人: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陳國科

  這幾天,習(xi) 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一直在我腦中回蕩,令我備受鼓舞,深受感動。

  我是一名青年考古工作者,一直奮戰在甘肅考古第一線。甘肅地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關(guan) 鍵區域。在一代代甘肅考古人的接續奮鬥下,甘肅考古從(cong) 孕育誕生到發展壯大,逐漸走向成熟。麵對工作環境惡劣、科研經費緊張、設施設備簡陋、團隊力量薄弱等困難,老一輩甘肅考古人從(cong) 未放緩步伐。他們(men) 走遍千溝萬(wan) 壑的黃土高原、茫茫戈壁的河西走廊,用雙腳“丈量”了成千上萬(wan) 的遺址,用手鏟發掘出一個(ge) 個(ge) 重大考古發現。

  還記得,嶽邦湖先生腰間綁著繩子從(cong) 山頂蕩入麥積山數百年無人進入的洞窟,不懼艱險、開展調查;張學正先生“騎一頭毛驢跑調查”,翻山越嶺,深入荒漠戈壁;“甘肅舊石器考古第一人”謝駿義(yi) 先生,年近八秩,退而不休,著述《追憶黃河象:一個(ge) 考古人的手記》;王輝先生從(cong) 北京大學考古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便紮根隴原、四處勘查,一幹便是30載;“三八紅旗手”吳葒博士放棄優(you) 渥待遇,堅守田野考古一線31年……是他們(men) ,鑄就了甘肅考古人的精神底色。

  如今,年輕化、專(zhuan) 業(ye) 化的80後、90後,正沿著灑滿前輩汗水的道路矢誌前行。

  2021年,我先後組織出版《張掖甘州黑水國漢代墓葬發掘報告(續)》《甘肅省文物建築測繪圖集》等考古報告、專(zhuan) 著、圖錄10餘(yu) 部。近年來,為(wei) 確保首屆絲(si) 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hui) 順利召開,我們(men) 在寒冬臘月的戈壁灘頂風冒雪,搶時間、抓質量,如期完成了敦煌機場擴建考古發掘任務;為(wei) 確保G312線張掖至臨(lin) 澤一級公路早日暢通,我們(men) 在流金鑠石的炎炎夏日夜以繼日地苦幹……僅(jin) “十三五”時期,我們(men) 就配合完成基本建設文物保護項目300餘(yu) 項,勘探麵積300餘(yu) 萬(wan) 平方米,保護各類出土文物萬(wan) 餘(yu) 件。

  2022年,我將牢記習(xi) 近平主席殷切期望,揚起奮鬥的風帆、堅定篤行的意誌,矢誌不渝地開拓創新,為(wei)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力量。

  迎難而上!唯一的答案是自立自強

  講述人:河海大學青年教授 聞昕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當聽到習(xi) 近平主席說出這擲地有聲的八個(ge) 字,我頓時回想起為(wei) 南水北調工程而忙碌的日日夜夜。

  作為(wei) 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wei) 複雜的特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科學調度和安全運行是個(ge) 世界性難題。從(cong) 2009年讀博士起,我就開始了南水北調東(dong) 線工程研究,曾用近一個(ge) 月時間行程千餘(yu) 公裏,走遍了東(dong) 線工程每一條河道。隨著東(dong) 線工程逐步建成、試通水、穩定運行,我們(men) 對東(dong) 線工程的研究也不斷深入,連續攻克了複雜江河湖站聯合優(you) 化調度、複雜邊界下水力應急調控等一係列難題,為(wei) 工程連續九年安全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1年,我參與(yu) 建設的東(dong) 線調度運行管理係統正式上線運行,首次實現了大型梯級泵站群工程體(ti) 係的自動調度決(jue) 策。在這套係統支撐下,南水北調江蘇集中控製中心已經正式投入使用。同時,我們(men) 還在持續開展後續工程的相關(guan) 研究,為(wei) 未來構建國家水網做好技術論證、方案設計。

  水風光多能互補是我國為(wei) 世界能源轉型貢獻的創新模式,代表著未來我國水電發展和能源係統轉型的重要方向。北盤江是我國試點建設的第一個(ge) 流域梯級多能互補係統,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調度規則和軟件係統,但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沒有先例。當我們(men) 接到這項任務時,距離汛期大考隻有3個(ge) 月時間了。

  必須迎難而上!我們(men) 連續作戰百餘(yu) 天,攻克了一係列複雜的科學技術難題,終於(yu) 提出了國內(nei) 外第一個(ge) 流域梯級互補調度規則和專(zhuan) 業(ye) 模型。看著工程成功並網發電,我心裏的成就感真是無法言說。

  從(cong) 南水北調宏偉(wei) 設想提出至今,我們(men) 從(cong) 未停下腳步。說實話,我們(men) 麵臨(lin) 的研究課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沒有經驗可供參考,自主創新、自立自強是唯一出路。每每想到這裏,便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推動著我堅持奮鬥、踏實前行。

  誌不求易者成,實現夢想總不會(hui) 那麽(me) 容易。對於(yu) 我們(men) 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說,需要做的,便是咬定青山不放鬆,持之以恒、砥礪自強,肩負起科技創新的曆史責任,不斷推動我國水利水電事業(ye) 高質量發展。

  不負青山,不負青春

  講述人: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龍王壩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 焦建鵬

  我生長在貧瘠的西海固六盤山區,從(cong) 小飽嚐了生活的艱辛、生存的苦難。小時候,生我養(yang) 我的龍王壩村荒山禿嶺、溝壑峁梁,放眼隻有望不盡的蒼涼。

  大學畢業(ye) 後,我在外創業(ye) 打拚,每次返鄉(xiang) ,村裏都是老模樣。2010年,我思慮再三,押上所有家當回村創業(ye) 。這時的龍王壩村被評為(wei) “中國最美休閑鄉(xiang) 村”,美是美,但現金流少得可憐。種樹、搞林下經濟,林子起來了,“經濟”卻沒見著。我又養(yang) 過溜達雞、種過油牡丹,幾次失敗後,索性去高校進修。一次課間,老師的一句話冷不丁點醒了我——“你們(men) 村最大的特點就是過去窮,你們(men) 卻建成了美麗(li) 鄉(xiang) 村”。是啊,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是要立足特色資源,擦亮特色招牌。

  於(yu) 是,我把工作重心放在了鄉(xiang) 村旅遊上。沒幾年,龍王壩聲名鵲起,旅遊的、寫(xie) 生的、培訓的、療養(yang) 的,絡繹不絕,鄉(xiang) 村民宿常常一床難求。但西北的旅遊都是“半年閑”,我們(men) 就想著,幹脆在冬閑時搞培訓,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高提高。經過爭(zheng) 取,全國第39個(ge) 農(nong) 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花落”龍王壩。去年9月,我們(men) 村又拿到了寧夏首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培訓學院的資質。開年這兩(liang) 天,很多專(zhuan) 家正在我們(men) 村搞課程體(ti) 係設計。我們(men) 還計劃和農(nong) 業(ye) 高校合作,把村裏的地變成學生們(men) 的試驗田,把農(nong) 民解放出來搞三產(chan) 。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現如今,西海固正意氣風發奔跑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賽道上。我們(men) 青年一代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讓我們(men) 攜起手來,把新的振興(xing) 故事寫(xie) 在六盤山上、寫(xie) 在百姓的幸福生活裏!

  幫更多農(nong) 民挑上“金扁擔”

  講述人:福建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省級科技特派員、高級農(nong) 藝師 蘇海蘭(lan)

  幾天前,我守在電視機旁,聆聽了習(xi) 近平主席發表的新年賀詞。習(xi) 近平主席提到的“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八個(ge) 字,讓我心潮澎湃、深有感觸。

  我是農(nong) 民的孩子,從(cong) 小跟著母親(qin) 幹農(nong) 活,對農(nong) 民的辛苦看在眼裏、疼在心上。工作後,我一直在基層做中藥材栽培研究與(yu) 應用推廣,鑽進深山老林搞科研,幫企業(ye) 建藥材栽培基地,還組建技術團隊去農(nong) 民家裏推廣技術,一幹就是十多年。

  2014年,農(nong) 科院選派我到南平市光澤縣做科技幫扶,我成了一名“紮”在田間地頭的科技特派員。那時,當地很多農(nong) 戶種中藥材,不懂種植技術,又買(mai) 了不合適的品種,收成很差,每畝(mu) 損失了好幾萬(wan) 元。他們(men) 失落無助的神情,一直在我腦海中縈繞。

  於(yu) 是,我和其他科技特派員商量,決(jue) 定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植稀缺中藥材“七葉一枝花”。一開始,這種藥材生長慢、出苗率低,農(nong) 戶們(men) 種植積極性不高。我們(men) 立即進行科研改良,八年如一日,紮根在深山試驗田,經過一次次摸索,終於(yu) 把“七葉一枝花”的育苗時間從(cong) 兩(liang) 年縮短到6個(ge) 月,出苗率提高了12倍。隨後,我們(men) 帶著農(nong) 戶建示範基地,培養(yang) 鄉(xiang) 土人才,還把成果推廣到福建其他一些地市以及江西省。

  去年,光澤縣有位農(nong) 民高興(xing) 地告訴我,他種下的“七葉一枝花”現在一畝(mu) 收益3萬(wan) 多元,變成了“致富花”。種植賺了錢,也有了經驗,他把種植麵積擴大到500多畝(mu) ,還帶動全鄉(xiang) 種了2000多畝(mu) 中藥材。

  龍岩市武平縣一直有種植仙草和林下靈芝的傳(chuan) 統,但以前產(chan) 量低、效益差。我和同伴們(men) 走進當地農(nong) 民邱師傅家,以他的基地為(wei) 實驗田,培育了仙草和靈芝的新品種,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高種植技術。現在,邱師傅已經成了福建省優(you) 秀農(nong) 村實用人才,他創辦的合作社也成了福建省科技企業(ye) ,不但自己過上了好日子,還幫助全縣2萬(wan) 戶農(nong) 民走上了幸福路。

  回顧這些喜人變化,我似乎能聽見汗滴砸進泥土的聲音,也深深體(ti) 會(hui) 到奮鬥的重要與(yu) 可貴。2022年,我會(hui) 繼續紮根鄉(xiang) 野,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挑上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這根“金扁擔”,在希望的田野上、青翠的山林裏收獲幸福花、富裕果。

  不斷奮起,破解“卡脖子”難題

  講述人:深圳職業(ye) 技術學院集成電路材料研究院院長 王勇

  聆聽習(xi) 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踔厲奮發、篤行不怠”這八個(ge) 字讓我印象深刻。對於(yu) 我們(men) 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說,踔厲奮發,方可在一次次失敗失望中重整旗鼓再出發;篤行不怠,才能在一遍遍實驗實踐中總結經驗再突破。科技創新的道路不會(hui) 一帆風順,而自信自強的人總是從(cong) 挫折中不斷奮起、永不氣餒。

  這幾年,實現“卡脖子”技術的國產(chan) 化替代,擺脫受製於(yu) 人的不利形勢,成為(wei) 我和團隊全力攻堅的方向。我們(men) 一邊沉下心來搞研發,一邊加強與(yu) 國內(nei) 新型顯示和半導體(ti)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合作,為(wei) 的是更精準地對接企業(ye) 需求,使研發出來的材料能順利實現產(chan) 業(ye) 化應用、大規模量產(chan) 。

  十年磨一劍,其間的酸甜苦辣不足以向外人道。如今,在團隊持續努力下,我們(men) 取得了材料研發方麵的重大突破,針對被國外“卡脖子”的芯片產(chan) 品完成了國產(chan) 替代產(chan) 品研發,並對材料可靠性進行優(you) 化,提升了它與(yu) 國內(nei) 大型芯片製造企業(ye) 的應用匹配度。該產(chan) 品預計年內(nei) 將在下遊半導體(ti) 企業(ye) 完成驗證並實現量產(chan) 。

  新的一年裏,我將繼續專(zhuan) 注“卡脖子”電子材料技術的研發,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青春最美的花,在邊疆綻放

  講述人:西南民族大學第六屆“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團團長 陳瑩

  作為(wei) 一名青年大學生,我常以“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鬥來揚起”自勉。我深深知道:在我成長、求學的廣袤大地上,每個(ge) 日新月異的進步,都源自一個(ge) 個(ge) 不懈奮鬥的瞬間。

  因為(wei) 心中那股青春之火的驅動,去年8月,我成為(wei) 西南民族大學第六屆“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團一員,來到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支教。

  初來乍到,種種預先沒想過的困難讓我一時間無所適從(cong) ——學校不通自來水,師生們(men) 隻能去遠處接水喝;聽不懂當地方言,語言交流成了障礙;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痛、胸悶如影隨形,讓人坐立不安。我咬著牙克服種種困難,強迫自己把心思集中到教學上。

  慢慢地,我摸索出了一套適合當地學生學習(xi) 特點的教學方式。一個(ge) 學期過去,一張撫慰人心的成績單讓我找到了自己的價(jia) 值——我執教的兩(liang) 個(ge) 班,語文成績都位列年級第一名。

  提高學生們(men) 的學習(xi) 成績隻是一方麵,引導這些單純可愛的孩子愛黨(dang) 愛國,懂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與(yu) 可貴同樣重要。為(wei) 此,我和隊員們(men) 在支教學校成立了“小石榴”校園宣講團,並聯合學校的雙語誌願服務團,探索實行“師生點單、誌願者接單”宣講模式。我們(men) 還建起了“小石榴”直播間,讓學生們(men) 借助互聯網的便利,隨時隨地能跟誦紅色故事、“參觀”革命聖地,感受文化魅力。漸漸地,學生們(men) 對黨(dang) 史、國史更熟悉了,幼小的心靈在紅色“活泉”滋養(yang) 下愈發純淨、熱烈。

  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習(xi) 近平主席號召我們(men)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真是說到了我的心坎裏。今天,我們(men) 的生活條件好了,但奮鬥精神一點兒(er) 也不能少。新的一年裏,我和隊員們(men) 會(hui) 嗬護好心中的“格桑花”,盡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讓青春最美的花盛開在祖國邊疆。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斯敏、高建進、宋喜群、王冰雅、王建宏、張文攀、嚴(yan) 聖禾)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7日 07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